动笔写这篇文章时,想起了柏杨先生曾以一本《丑陋的中国人》语惊四座。至今,这种柏杨式的思维时刻抓挠着我的心,让我重新审视这貌似“繁荣”的食品业。
其实,丑事重提并非《新食品》的主张,但作为行业中人,我们不能无视消费者的呼声,故以行业健康为己任记录下这些让食品行业人士蒙羞的旧事。
“我们把衣服脱下来不是要炫耀我们的乳房有多美,而是要把伤口指给你看。”希望那些已经麻木或快要麻木的行业人士,能在看到“伤口”时,感受到这切肤之痛!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今年第二季度的食品情况统计:卫生部共收到全国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67起,中毒2129人,死亡59人。与上季度相比,报告起数增加31.4%,中毒人数增加71.1%,死亡人数增加43.9%。看到这些,我便心生痛楚:这种结局式的数字统计为何往往不见其过程?这些事件的“始作俑者”又该受到怎样的责罚?在这张报表里面还有漏网之鱼吗?
2004年的“阜阳劣质奶粉”、“广州散装假酒”、“龙口粉丝”、“太原陈醋”等事件让我们惊魂未定,2005年太多的喧嚣和失意又接踵而来。消费者沉不住气了,我们行业的媒体沉不住气了!“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让我们以行业的眼光再次审视即将过去的一年中所发生的“惊悚事件”。
2005,是谁让食品界蒙羞?
“健康、立法、监管。”这是今年两会上反复提及的食品问题关键词;接着《酒类食品流通管理办法》开始酝酿出台,QS食品准入制开始执行;九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邵明立宣布食品标准再动手术,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察专员制度……似乎我们的食品又多了几份“安全保单”。但事实却不是我们预想中的光彩,掀开食品行业华丽的外衣,我们看到的是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痕。
■【假酒村】中国名酒遭遇“李鬼”
时间:2005年1月28日
事件回放:江苏省质监局两次“突袭”如皋市磨头镇韩渡村。在这个村里,共查处假酒案件108起,涉及假酒的生产企业31家、地下窝点67处、经销单位10家。假酒囊括了茅台、五粮液、劲酒等中国知名品牌,简直就是一个“假酒村”。
让人无法理喻的是,在执法人员办案现场,当地某执法机关竟然质问:“是谁批准你们来检查的!”在这起事件中,扮演着“带头人”的造假者郑圣中、柳明凤夫妻成为如皋众多造假酒者中最早被判刑的人。
事件评析: 拥有众多美名的江苏如皋市,却因为“如皋假酒”在一夜之间背上了制假售假的恶名。
据说“如皋假酒”的历史从1989年至今已“辉煌”了整整16个年头,在历次的打假中其名声愈来愈响。如果没有当地某些地方势力的庇护,这个“假酒村”能否是中国假酒最后的谢幕者?
事件反响:在今年的两会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如皋市委书记陈惠娟上呈中央:“如皋假酒愈演愈烈,屡打屡发,除了一些农民的安全意识薄弱,监管部门在管理上也存在一些疏漏。”有行业专家认为:“相关法律滞后、不配套、威力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如果将这种案子从民事案件上升到刑事案件,对造假者处以十倍罚金,罚得他们倾家荡产,可能会有所收敛。”
■【亨氏】危机攻关挽回颜面
时间:2005年3月5日
事件回放:广东省质监局向媒体紧急通报:亨氏中国广州基地所生产的美味源牌金唛桂林辣椒酱涉嫌含有“苏丹红一号”。亨氏外事经理王立志立即作了回应,查出涉嫌产品为2003年7月7日生产的辣椒酱,共计272箱、6528瓶。同时查明流向并开始召回。
随即,亨氏为接受消费者的咨询和解决善后事宜,开通了24小时热线。消费者可以把已使用过或未开封的产品,连同里面的酱料直接寄回广州亨氏美味源公司,消费者将得到产品的全额退款,并获支付相应的邮寄费用。
事件评析:亨氏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品牌,发生这样的事情真是让消费者深感失望。不过,好在企业有一个成熟的危机公关队伍,通过将问题穷追到底,查出苏丹红一号来源于原料供应商所提供的辣椒精,并妥善解决,最后完美的危机公关保住了亨氏在中国的颜面。
通过亨氏“苏丹红”事件,很多企业从亨氏的危机公关中开始警醒,危机公关已成为当前中国食品行业的“软肋”。
事件反响:上海西哲公关咨询有限公司发表观点:亨氏又一次让我们见识了跨国公司的“处变不惊”,见识了新闻公关的魅力所在。这些“坏消息”的杀伤力,足以让一个企业彻底垮台,然而亨氏却演绎了一场金蝉脱壳的新闻公关度危机的好戏,确实值得中国企业的老总们好好反思。
■【卡夫 乐之】瞒天过海的“中国标准”之说
时间:2005年3月14日
事件回放:“绿色和平”国际环保组织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卡夫广州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乐之三明治饼干含有大豆转基因成分,并称卡夫食品有限公司在转基因原料使用问题上采取了与欧洲市场不同的“双重标准”,没有依照中国有关转基因食品的规定贴上相关标识,侵害了中国消费者的利益。卡夫紧急“辟谣”,否认食品中含有转基因,声言他们的执行标准“符合中国标准”,无须粘贴标识。
事件评析: “在中国及亚太地区,卡夫都要求供应商不能使用转基因原料;欧洲的法规和消费者对转基因物质的使用有较强的要求,所以卡夫在欧洲市场的控制系统就控制得严一些。”卡夫的这种表态值得玩味。也许,他们“忙得”已经没有时间来顾及中国以及亚太地区消费者的安全了。
卡夫所谓“辟谣”言之凿凿,除了辩得清白,还给脆弱的中国食品行业猛抽了一巴掌,于是乎才有了某官方媒体支持,声言他们的执行标准虽没按欧洲标准来生产,但对于“人之泱泱”的中国市场,他们更赋予了“更中国化”的标准来执行。这种中国版本的“标准法规”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事件反响: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张明:“国家对转基因食品有明确规定,必须将相关标识贴在产品包装显著位置,所以卡夫食品有限公司的做法属于严重违规事件。在购买食品时,一定要仔细察看产品外包装,确认是否贴有转基因食品标识后酌情考虑购买。”
某品牌食品经销商:“作为跨国食品企业执行两种标准不存在异议,像欧洲生产的汽车,其标准之一就是右侧主驾、左侧副驾,如果统一标准,中国进口的原装货如何在中国的大地上适应来左去右的行车法则?卡夫事件最后被聚焦到标准问题上,却忘记了其是否含有转基因才是问题的本质,这实在令人感到悲哀。”
■【肯德基】洋快餐的傲慢与偏见
时间:2005年3月16日
事件回放:全球最大的快餐店之一肯德基公开对外宣布,其推出的新奥尔良烤翅和烤鸡腿堡的调料中发现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一号”。并决定将这些产品全面撤柜,停止销售,同时承诺“敬请放心食用”。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二天肯德基再次被监管部门曝光,随即肯德基将问题起因推到了原料供应商身上,并引来全国快餐业再一次大检查。
事件评析:“以小失大”的教训对于中国人尤为深刻,任何“瞒天过海”的侥幸心理都不得“长生”。肯德基的仓促处理伤了消费者的心,也使自己的经营持续低迷了一段时间。最近,肯德基的汤料中又染指“天绿香”有毒物质,不知肯德基又有怎样的说辞。
作为享誉世界的名店,肯德基在对待“苏丹红”事件中并没有掌握主动权。肯德基事件的升级,暴露了食品行业的通病:遇事即明哲保身。所以才会有肯德基的傲慢与偏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肯德基其实应该好好想想中国这句古语了。
事件反响: 新华社:如果企业以产品已经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形象自居,以为到一定时候便可高枕无忧,放弃质量管理甚至不惜牺牲消费者权益来提升经营业绩,则无异于拿自己的生存作筹码进行赌博……
江苏省律师协会国际业务委员会主任陈发云:“‘苏丹红’对人体有害已经众所周知,可是发展到现在却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具体回答。作为国际性的大公司,应该为自己的原料把好质量关,出现问题必须毫不含糊地主动担责,不能说把供货商一‘供’就没有事情了。”
立顿】在“标准”夹缝中软着陆
时间:2005年3月24日
事件回放:据美国媒体披露:一位52岁的妇女因饮用立顿茶而引出“氟化物超标”个案,随后,生产商联合利华被北京某媒体推上了风口浪尖,有关立顿速溶茶氟化物超标、影响骨骼健康的言论让消费者望而却步。联合利华及时把样品送至国家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进行检测,并于3月29日凌晨对外宣布:送检的立顿茶全部合格。
事件评析:联合利华简直就是一个超级辩论家,在为自己“沉冤昭雪”的道路上真可谓用心良苦:居然成功绕过国家标准委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两大门槛,直接找到国家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这座权威“靠山”,令人不得不赞赏其“果断、有效”的处事能力。他们的“绕道行驶”又将为后来者提供一个绝版的教材。据说在这之前,中国从未对茶叶中氟化物含量引起重视,也没有这项标准,立顿茶能够说得过去也是理所当然的。令人惋惜的是,这项标准至今还没有明确的条文,真不知道我们的国家标准要被老外们牵着鼻子走多久?
事件反响:上海君策企业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屈红林:“过去这些跨国公司的身上,被人为地罩上了一层光环。从进入中国市场之初,他们就一直享受着‘超国民待遇’,一方面在投资政策上享受一些优惠;另一方面,在很多政府主管部门的意识中,世界500强企业都很‘完美’……对于这些跨国企业在危机面前的表现,从危机公关的角度来说,很多跨国公司的反应其实已经‘落后于很多本土企业’了。这些跨国公司处理机制不够灵活,往往需要层层上报,对很多重大问题的反应都滞后于媒体的关注,对事件一拖再拖,赖到目的即可。”
■【雀巢奶粉】“免检”不是“黄马褂”
时间:2005年5月25日
事件回放:浙江省工商局公布:黑龙江双城雀巢有限公司生产的雀巢牌金牌成长3+奶粉碘元素含量超标严重。5月28日,成都刘女士与雀巢(中国)公司再成焦点,其女儿长达4年时间食用雀巢系列奶粉,健康状态出现问题。
随后,中国地质大学某学生以雀巢五种奶粉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健康权等为由,将双城雀巢公司告上法庭。然而雀巢并没引起重视,后期生产的又一批次碘超标奶粉在云南昆明被发现,超标问题比浙江的“20040921”批次更为严重。从此,全国风声鹤唳,事件被搬上了中央电视台。
事件评析:雀巢公司真是擅长打“太极”,自行作出弹性的检测公告,并采取迂回战术四处“灭火”。其闪烁其词,让消费者也不由得对这样的大品牌产生疑问。
雀巢是国家免检产品,如果不是工商部门去检测,谁会怀疑它呢?免检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最高信任,而不是金身不破的“黄马褂”,希望雀巢在这一事件之后,能够好好反省。
事件反响:系列标准的主要起草专家、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经津:“系列标准的广泛实施将提高我国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然而,该系列标准目前还只是推荐性行业标准,不具备强制性,企业可以自愿实施,也可以完全不放在眼里。其实如果系列标准是强制性标准,雀巢早就毫无遁词地实施召回了。”
■【光明奶】行业“潜规则”庇护下的铤而走险
时间:2005年6月5日
事件回放:河南电视台“经济频道”记者经过暗访,报道了郑州变质光明牛奶返厂加工再销售的事件,光明掌门人王佳芬第一时间站出来矢口否认。紧接着杭州再曝料,随后长春出现连锁危机。最后,被媒体步步紧逼的光明只好到全国食品工业标准技术委员会和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去申辩,将之称为行业潜规则,引发了行业内的一场“口水大战”。
事件评析:先前雀巢的“碘超标”,应该说对于光明乳业是一个前车之鉴,可惜光明并没有觉醒。这种追求刀尖上的利润的行为,不仅严重背弃了行业道义,也把自己逼上了死胡同。而一个“回产奶”事件就把整个中国乳业搞得鸡犬不宁,可见中国乳业脆弱到何种地步。
现在,我国只有对不合格牛奶的处理标准,但在过期食品回收 、非过期存奶的处理等方面缺乏相关标准,这就让一些企业产生了“误解”。过期食品丑闻虽然年年出现,但是,过期食品的监管问题至今未能列入食品监管改革的日程,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事件反响:广东奶业协会副理事长王丁棉:“库存牛奶在保质期内经检验合格是可以利用再生产的,这是奶业的普遍做法,是正常现象。这种做法已经成了行业内不成文的秘密。”
北京中乳精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渝:“保质期内的奶产品,其物理形状均未发生变化,经过重新加工,并不违反常规又避免了浪费。回收再利用的牛奶生产出来绝大多数不会再是常温牛奶,而是加工成为含乳饮料、保鲜奶或者能较快消费掉的奶制品。一个企业不可能傻到把本来保质期就是3个月的牛奶回收后,重新再加工出保质期3个月的牛奶,这样不仅对消费者不负责任,企业自身的风险也加大了。”
■【哈根达斯】厕所旁的黑厨房
时间:2005年6月16日上午
事件回放: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罗湖分局等单位接到群众举报,称一家地下加工厂在生产著名的哈根达斯品牌冰淇淋蛋糕。执法人员本想趁机端掉这个冒牌窝点,没想到经过现场调查,这个无牌无证的黑厨房竟然就是哈根达斯深圳品牌经营店的正宗“加工厂”。因该工作人员不能出示卫生许可证等证照,执法人员当场查封了该“厨房”,销毁了现场的全部哈根达斯冰淇淋蛋糕。
6月17日,哈根达斯大中华区总经理朱玺赶到深圳,并于18日通过媒体公开致歉,并重点强调只是“卫生许可证未及时更换所致”,而对其现场狼藉的加工环境避而不谈。哈根达斯深圳风波还未平息,成都又发现了该品牌的地下加工厂,哈根达斯的麻烦更大了。
事件评析:哈根达斯“铤而走险”的勇气真是一流。其实,无论哈根达斯是否及时更换卫生许可证,都违反了食品安全生产的法规。试想,即使有卫生许可证,可糟糕的生产环境真是难以让人接受。面对哈根达斯“黑作坊”的事实,也许,消费者真的要为自己编织的哈根达斯虚荣梦幻而羞愧了。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不知哈根达斯的老板们能否理解这句中国式的告诫。
黑厨房浮出水面,打破了哈根达斯100%的进口神话,也令其专卖店遭遇“降温”,相反,一些国产冰淇淋又有了商机。
事件反响: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哈根达斯冰淇淋蛋糕由无卫生许可证的小作坊生产一事牵连出的连环事件,是中国食品行业的特例,针对这一事件质检总局将本着对消费者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处理此事。”
■【品品得】毒茶的亡命末路
时间:2005年7月19日
事件回放:继午后红茶遭遇“食品安检”后,8月28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再曝消息:北京市工商部门接到投诉,反映浙江一品得商标被一家名叫品品得的茶艺茶道连锁集团冒用。没想到由此牵扯一桩涉嫌逾千万元的毒茶非法传销大案。
北京品品得茶艺茶道连锁集团不仅假冒福建一品得茶业有限公司商标销售茶叶,而且还通过网络传销,将每盒448克的品品得绿观音茶叶以1980元一盒的价格销售给消费者。后来,工商人员对其封存的100箱“品品得”绿观音进行质检发现,检出茶叶中含有严禁使用的高毒高残农药——滴滴涕,属不合格产品。
事件评析:立顿茶倒了国人的胃,没想到品品得这么庞大的一支毒茶产销大军却能从1997年苟活至今。那么,身在北京皇城根下的品品得又是如何堂而皇之地开店营业的呢?
这样的茶叶还有没有在市场上流通?谁也不敢肯定。中国是产茶大国,贴牌加工多,说不定它又换了名称在市场上谋财害命,怪谁?生产者、流通者、监管者各打五十大板。
事件反响:竹叶青茶叶成都专卖店王先生:“几千年历史的国茶为何冲不出洋茶的包围,看来国茶的这块传统领地是该来一次非传统的洗牌,也确立一个与‘立顿’茶类似的世界级的‘亚洲标准’,中国茶的出路将更宽。”
■【星巴克】华丽“外衣”包裹的丑陋之心
时间:2005年9月6日
事件回放:在全国月饼质量发布会上,国家质监总局质量监督司司长邬建平透漏:品牌为星巴克、批号为2005-07-28的430克装心意礼盒月饼存在标签及菌落问题。随后生产商北京美大星巴克发表声明,不合格月饼样本中菌落总数属微量超标,不会对人身健康造成任何损害;并已请北京市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一站和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瑞士SGS公司北京办事处,分别随机抽取了正在售卖的月饼再次进行检测,两机构检测报告显示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全部合格。
事件评析:在今年的问题食品中,“月饼事件”频频发生:咸阳发现750公斤“绿毛月饼”,无锡700工人险些误食变质月饼, 呼市工商局查获问题劣质月饼4600公斤,某消费者食用木盒装月饼引发甲醛中毒……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给今年的中秋节蒙上一层层阴霾。作为活跃在全国各大商超的国际品牌月饼星巴克,在其菌落总数超标的情况下搪塞再三,中外检测机构前后报告的检测结果却大不相同,究竟孰是孰非?对于一个没有国家标准的传统食品,这种状况真是无比尴尬。
事件反响: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朱念琳:“原定于今年10月出台的我国首个月饼强制性标准修改意见,现已获得国家标准委基本通过,审定会也已经召开,预计该标准将于明年执行。这个标准的执行将对月饼的生产、流通整个环节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
某品牌月饼代理商:“月饼这个行当似乎一点也不好玩,每年只有那么一次机会披挂上阵,战完后跳楼价都没人要。要想做出点品牌来并非易事,这几年来,特别是外国品牌的进驻占了上风,星巴克就是其中之一,为了这块金字招牌,星巴克还是要好自为之。”
反思:丑闻发生了,我们该干什么?
吃什么才安全?茶叶有剧毒,牛奶是回收货,饼干有转基因,冰淇淋来自厕所旁,婴儿奶粉碘超标……面对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的美食世界,我们似乎什么都有,又似乎什么都不安全。
上述这些上镜率较高的丑闻不过是中国食品行业问题的冰山一角。“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么,我们是否应该从这些典型事例中参悟出什么?难道仅仅是食品安全标准的缺失,食品安全法规的缺失,食品安全监管的缺失吗?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食品安全无法保障,我们的生存变得诚惶诚恐,真正的始作俑者非我们的食品生产商、经销商莫属。
10月16日,《新食品》曾刊登一篇纪实性的报道《三个阜阳经销商的罪与罚》,文中提出了两个鲜明主张:
“一、我们必须问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行业连最起码的食品安全问题都保证不了,那么我们还能渴望其他更多的保障吗?”
“二、我们必须赎罪:民以食为天,食品厂商以民为天。天命不可违啊!有谁无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谁就势必受到上苍的惩处!”
将这两个主张用来作为本文的注脚是同样适用的。
企业除了要做到企业安全生产,更要做到生产安全食品。食品安全不仅仅囿于生产企业内部,更延伸到终端消费整个流程。厂商要想获得“长生”,社会责任才是“长生不老”之药。食品关系国计民生,作为从事食品加工、销售的局中人,首先应遵从行业道义,正确对待食品安全。责任重于利益,防范重于补救,这是作为食品人的起码准则。
立顿】在“标准”夹缝中软着陆 ###
时间:2005年3月24日
事件回放:据美国媒体披露:一位52岁的妇女因饮用立顿茶而引出“氟化物超标”个案,随后,生产商联合利华被北京某媒体推上了风口浪尖,有关立顿速溶茶氟化物超标、影响骨骼健康的言论让消费者望而却步。联合利华及时把样品送至国家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进行检测,并于3月29日凌晨对外宣布:送检的立顿茶全部合格。
事件评析:联合利华简直就是一个超级辩论家,在为自己“沉冤昭雪”的道路上真可谓用心良苦:居然成功绕过国家标准委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两大门槛,直接找到国家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这座权威“靠山”,令人不得不赞赏其“果断、有效”的处事能力。他们的“绕道行驶”又将为后来者提供一个绝版的教材。据说在这之前,中国从未对茶叶中氟化物含量引起重视,也没有这项标准,立顿茶能够说得过去也是理所当然的。令人惋惜的是,这项标准至今还没有明确的条文,真不知道我们的国家标准要被老外们牵着鼻子走多久?
事件反响:上海君策企业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屈红林:“过去这些跨国公司的身上,被人为地罩上了一层光环。从进入中国市场之初,他们就一直享受着‘超国民待遇’,一方面在投资政策上享受一些优惠;另一方面,在很多政府主管部门的意识中,世界500强企业都很‘完美’……对于这些跨国企业在危机面前的表现,从危机公关的角度来说,很多跨国公司的反应其实已经‘落后于很多本土企业’了。这些跨国公司处理机制不够灵活,往往需要层层上报,对很多重大问题的反应都滞后于媒体的关注,对事件一拖再拖,赖到目的即可。”
■【雀巢奶粉】“免检”不是“黄马褂”
时间:2005年5月25日
事件回放:浙江省工商局公布:黑龙江双城雀巢有限公司生产的雀巢牌金牌成长3+奶粉碘元素含量超标严重。5月28日,成都刘女士与雀巢(中国)公司再成焦点,其女儿长达4年时间食用雀巢系列奶粉,健康状态出现问题。
随后,中国地质大学某学生以雀巢五种奶粉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健康权等为由,将双城雀巢公司告上法庭。然而雀巢并没引起重视,后期生产的又一批次碘超标奶粉在云南昆明被发现,超标问题比浙江的“20040921”批次更为严重。从此,全国风声鹤唳,事件被搬上了中央电视台。
事件评析:雀巢公司真是擅长打“太极”,自行作出弹性的检测公告,并采取迂回战术四处“灭火”。其闪烁其词,让消费者也不由得对这样的大品牌产生疑问。
雀巢是国家免检产品,如果不是工商部门去检测,谁会怀疑它呢?免检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最高信任,而不是金身不破的“黄马褂”,希望雀巢在这一事件之后,能够好好反省。
事件反响:系列标准的主要起草专家、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经津:“系列标准的广泛实施将提高我国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然而,该系列标准目前还只是推荐性行业标准,不具备强制性,企业可以自愿实施,也可以完全不放在眼里。其实如果系列标准是强制性标准,雀巢早就毫无遁词地实施召回了。”
■【光明奶】行业“潜规则”庇护下的铤而走险
时间:2005年6月5日
事件回放:河南电视台“经济频道”记者经过暗访,报道了郑州变质光明牛奶返厂加工再销售的事件,光明掌门人王佳芬第一时间站出来矢口否认。紧接着杭州再曝料,随后长春出现连锁危机。最后,被媒体步步紧逼的光明只好到全国食品工业标准技术委员会和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去申辩,将之称为行业潜规则,引发了行业内的一场“口水大战”。
事件评析:先前雀巢的“碘超标”,应该说对于光明乳业是一个前车之鉴,可惜光明并没有觉醒。这种追求刀尖上的利润的行为,不仅严重背弃了行业道义,也把自己逼上了死胡同。而一个“回产奶”事件就把整个中国乳业搞得鸡犬不宁,可见中国乳业脆弱到何种地步。
现在,我国只有对不合格牛奶的处理标准,但在过期食品回收 、非过期存奶的处理等方面缺乏相关标准,这就让一些企业产生了“误解”。过期食品丑闻虽然年年出现,但是,过期食品的监管问题至今未能列入食品监管改革的日程,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事件反响:广东奶业协会副理事长王丁棉:“库存牛奶在保质期内经检验合格是可以利用再生产的,这是奶业的普遍做法,是正常现象。这种做法已经成了行业内不成文的秘密。”
北京中乳精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渝:“保质期内的奶产品,其物理形状均未发生变化,经过重新加工,并不违反常规又避免了浪费。回收再利用的牛奶生产出来绝大多数不会再是常温牛奶,而是加工成为含乳饮料、保鲜奶或者能较快消费掉的奶制品。一个企业不可能傻到把本来保质期就是3个月的牛奶回收后,重新再加工出保质期3个月的牛奶,这样不仅对消费者不负责任,企业自身的风险也加大了。”
■【哈根达斯】厕所旁的黑厨房
时间:2005年6月16日上午
事件回放: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罗湖分局等单位接到群众举报,称一家地下加工厂在生产著名的哈根达斯品牌冰淇淋蛋糕。执法人员本想趁机端掉这个冒牌窝点,没想到经过现场调查,这个无牌无证的黑厨房竟然就是哈根达斯深圳品牌经营店的正宗“加工厂”。因该工作人员不能出示卫生许可证等证照,执法人员当场查封了该“厨房”,销毁了现场的全部哈根达斯冰淇淋蛋糕。
6月17日,哈根达斯大中华区总经理朱玺赶到深圳,并于18日通过媒体公开致歉,并重点强调只是“卫生许可证未及时更换所致”,而对其现场狼藉的加工环境避而不谈。哈根达斯深圳风波还未平息,成都又发现了该品牌的地下加工厂,哈根达斯的麻烦更大了。
事件评析:哈根达斯“铤而走险”的勇气真是一流。其实,无论哈根达斯是否及时更换卫生许可证,都违反了食品安全生产的法规。试想,即使有卫生许可证,可糟糕的生产环境真是难以让人接受。面对哈根达斯“黑作坊”的事实,也许,消费者真的要为自己编织的哈根达斯虚荣梦幻而羞愧了。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不知哈根达斯的老板们能否理解这句中国式的告诫。
黑厨房浮出水面,打破了哈根达斯100%的进口神话,也令其专卖店遭遇“降温”,相反,一些国产冰淇淋又有了商机。
事件反响: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哈根达斯冰淇淋蛋糕由无卫生许可证的小作坊生产一事牵连出的连环事件,是中国食品行业的特例,针对这一事件质检总局将本着对消费者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处理此事。”
■【品品得】毒茶的亡命末路
时间:2005年7月19日
事件回放:继午后红茶遭遇“食品安检”后,8月28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再曝消息:北京市工商部门接到投诉,反映浙江一品得商标被一家名叫品品得的茶艺茶道连锁集团冒用。没想到由此牵扯一桩涉嫌逾千万元的毒茶非法传销大案。
北京品品得茶艺茶道连锁集团不仅假冒福建一品得茶业有限公司商标销售茶叶,而且还通过网络传销,将每盒448克的品品得绿观音茶叶以1980元一盒的价格销售给消费者。后来,工商人员对其封存的100箱“品品得”绿观音进行质检发现,检出茶叶中含有严禁使用的高毒高残农药——滴滴涕,属不合格产品。
事件评析:立顿茶倒了国人的胃,没想到品品得这么庞大的一支毒茶产销大军却能从1997年苟活至今。那么,身在北京皇城根下的品品得又是如何堂而皇之地开店营业的呢?
这样的茶叶还有没有在市场上流通?谁也不敢肯定。中国是产茶大国,贴牌加工多,说不定它又换了名称在市场上谋财害命,怪谁?生产者、流通者、监管者各打五十大板。
事件反响:竹叶青茶叶成都专卖店王先生:“几千年历史的国茶为何冲不出洋茶的包围,看来国茶的这块传统领地是该来一次非传统的洗牌,也确立一个与‘立顿’茶类似的世界级的‘亚洲标准’,中国茶的出路将更宽。”
■【星巴克】华丽“外衣”包裹的丑陋之心
时间:2005年9月6日
事件回放:在全国月饼质量发布会上,国家质监总局质量监督司司长邬建平透漏:品牌为星巴克、批号为2005-07-28的430克装心意礼盒月饼存在标签及菌落问题。随后生产商北京美大星巴克发表声明,不合格月饼样本中菌落总数属微量超标,不会对人身健康造成任何损害;并已请北京市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一站和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瑞士SGS公司北京办事处,分别随机抽取了正在售卖的月饼再次进行检测,两机构检测报告显示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全部合格。
事件评析:在今年的问题食品中,“月饼事件”频频发生:咸阳发现750公斤“绿毛月饼”,无锡700工人险些误食变质月饼, 呼市工商局查获问题劣质月饼4600公斤,某消费者食用木盒装月饼引发甲醛中毒……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给今年的中秋节蒙上一层层阴霾。作为活跃在全国各大商超的国际品牌月饼星巴克,在其菌落总数超标的情况下搪塞再三,中外检测机构前后报告的检测结果却大不相同,究竟孰是孰非?对于一个没有国家标准的传统食品,这种状况真是无比尴尬。
事件反响: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朱念琳:“原定于今年10月出台的我国首个月饼强制性标准修改意见,现已获得国家标准委基本通过,审定会也已经召开,预计该标准将于明年执行。这个标准的执行将对月饼的生产、流通整个环节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
某品牌月饼代理商:“月饼这个行当似乎一点也不好玩,每年只有那么一次机会披挂上阵,战完后跳楼价都没人要。要想做出点品牌来并非易事,这几年来,特别是外国品牌的进驻占了上风,星巴克就是其中之一,为了这块金字招牌,星巴克还是要好自为之。”
反思:丑闻发生了,我们该干什么?
吃什么才安全?茶叶有剧毒,牛奶是回收货,饼干有转基因,冰淇淋来自厕所旁,婴儿奶粉碘超标……面对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的美食世界,我们似乎什么都有,又似乎什么都不安全。
上述这些上镜率较高的丑闻不过是中国食品行业问题的冰山一角。“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么,我们是否应该从这些典型事例中参悟出什么?难道仅仅是食品安全标准的缺失,食品安全法规的缺失,食品安全监管的缺失吗?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食品安全无法保障,我们的生存变得诚惶诚恐,真正的始作俑者非我们的食品生产商、经销商莫属。
10月16日,《新食品》曾刊登一篇纪实性的报道《三个阜阳经销商的罪与罚》,文中提出了两个鲜明主张:
“一、我们必须问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行业连最起码的食品安全问题都保证不了,那么我们还能渴望其他更多的保障吗?”
“二、我们必须赎罪:民以食为天,食品厂商以民为天。天命不可违啊!有谁无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谁就势必受到上苍的惩处!”
将这两个主张用来作为本文的注脚是同样适用的。
企业除了要做到企业安全生产,更要做到生产安全食品。食品安全不仅仅囿于生产企业内部,更延伸到终端消费整个流程。厂商要想获得“长生”,社会责任才是“长生不老”之药。食品关系国计民生,作为从事食品加工、销售的局中人,首先应遵从行业道义,正确对待食品安全。责任重于利益,防范重于补救,这是作为食品人的起码准则。
来源:阿里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