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前两天,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则新闻调查节目报道了沈阳市发现的假“绿色蔬菜”问题,在全国引起极大关注。辽宁的一家媒体甚至认为这是“欺骗和愚弄”———“绿色”真的不绿了吗?
假“绿色蔬菜”惊动农业部
出问题的是鞍山市台安县嘉禾农业科技开发公司。据央视报道,该公司于2003年开始生产销售“绿色蔬菜”,每天向沈阳市场供应40个品种共5—7吨的“绿色蔬菜”,是该市“绿色蔬菜”的最大供应商之一。
但是,在嘉禾公司的生产基地里,央视记者却发现,该基地每天发往沈阳的蔬菜只有2—3吨共10多个品种,比每天在沈阳的上市量小得多。记者很快就了解到,由于生产能力有限,嘉禾公司常年到外地批发市场上买“普通菜”,一律打上“绿色食品”标志,以弥补产品数量和品种的不足。事情到这里还没完。当央视记者进入辽宁省绿色食品网,输入嘉禾公司的产品编号后发现,这个编号并不属于嘉禾公司,而是属于一家名叫沈阳市维康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厂家。更让人惊讶的是,辽宁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承认,2003年,为鼓励和扶持辽宁绿色食品企业的发展,尽管嘉禾公司没有经过国家认证,但中心还是“破例”允许它使用维康公司的“绿色食品”标志和产品编号。
事件曝光后,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随即下发通知,认定此事“严重损害了绿色食品事业的公信力和品牌整体形象,严重侵犯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通知指出,农业部已派出调查组展开调查,同时要求各地绿色食品管理机构立即开展“绿色食品”标志使用的规范复查。
什么是“绿色食品”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武告诉本报记者,所谓“绿色食品”,就是由取得国家认证资格的企业生产;在原料生产过程中空气、水分、土壤达到“绿色”条件;在加工时严格执行“绿色”标准的食品。
在北京市农业局小汤山特菜基地,基地蔬菜室副主任、高级农艺师李红岭告诉记者,安全食品分为三级:AA级、A级和无公害。AA级要求原料产地的环境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农药和添加剂,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有机食品”。A级则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农药和添加剂,也就是“绿色食品”。此外还有一级是无公害食品,标准低于以上两种,但也符合国家标准。
李主任告诉记者,以“绿色蔬菜”为例。到达超市前的程序包括产地的环境条件、生产过程以及产品质量检测、包装储运等,最后超市也会有质量检测。李主任表示,正规的“绿色蔬菜”要选不受污染的土地种植;生产过程中所用的水也是无污染的;施肥应该以有机肥为主,像小汤山基地用的肥料就是鸡粪等有机肥。另外,施用农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绿色蔬菜”的检测主要以农药的残留量为主要指标,因此在选种上要尽量选抗病品种,以避免施用农药。即使必须用药,也要使用生物农药,因为这种农药易分解,基本上不会对蔬菜造成损害。
蔬菜种出来后,就是质量检测了。
在基地的包装车间记者看到,环保检测技术员小陈和同事正在检测当天送到包装间的蔬菜。她指着桌上的4个小瓶说,她每次可同时检测4种菜,每种菜取菜皮1克,因为农药一般是附着在菜皮上的。她指着4个小瓶说,其中一个颜色较深的有可能农药残留超标。除了看,还要使用仪器和计算机检测,如果超标,她们还要重新检测一次。一旦确认超标,不论是什么蔬菜一律销毁。她带记者走到正在包装蔬菜的工人面前说:“包装也需要技术,不能损伤菜里的维生素。”
“绿色食品”问题在哪
虽然“绿色食品”的生产和认证要求严格,但还是出现了嘉禾公司这样的事。这是为什么?
中国农业大学专门研究有机、绿色食品的陈芳博士告诉记者,目前,“绿色食品”市场上主要存在3类问题:
一、超期服役。“绿色食品”必须3年一签,也就是说,这个标志的使用资格只有3年,时间一到,必须重新审批。但是,很多生产企业在期限过后也不再审批,依然使用绿色标志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北京市今年年初的调查中,个别名牌瓜子就存在此类问题。
二、倒卖资格。此次嘉禾公司事件就是这样: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厂家把使用权交给没有获得资格的厂家,以此获利。只不过这次事件里更过分的是,当地的认证监督部门帮助“作假”。
三、使用过度。陈博士认为,这是最多的一种现象。比如批准某公司的50种产品可以打上“绿色食品”,但该厂家却在所有产品上都打出绿色标志———“绿色食品”标志的使用资格是针对具体产品发放的,而不是针对生产单位。
说起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李武主任和陈芳博士都认为,主要是监管不力和企业诚信不足导致的。他们表示,要规范“绿色食品”的认证,就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做到从播种到出厂每一步都有文档记录可查,而不是“老等着人拿鞭子抽”。
另外,李武主任认为,现在,“绿色食品”的认证工作和技术规范做得越来越好,但监管没有跟上。在嘉禾事件等案例中,地方绿色食品监督单位缺乏监管要负一定的责任,像辽宁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这样配合作假就更不对了。
“绿色食品”合格率较高
陈芳博士告诉记者,我国从1989年开始“绿色食品”认证,到2004年,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2836家,产品总数达6496个。其中,乳制品的“绿色”成分最高,绿色产品占总产量的67.3%,而肉类食品最低,只占0.2%。记者了解到,在质量上,“绿色食品”总体来看问题不大:2004年,“绿色食品”抽检合格率为97.8%。目前主要是标志使用问题。在今年年初北京市的抽查中发现,有9.3%的“绿色食品”资格有问题。个别地方甚至还有个体菜农自称“绿色蔬菜”的现象。
陈博士说,“绿色食品”其实是一个阶段性产物。在国外,并没有“绿色食品”的概念。她认为,随着食品安全工作的完善,我国的食品必然也会越来越安全、无害,到时候,人们就不必再为挑选什么类型的食品犯愁了。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生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