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从雅士利风波中醒过味来,8日从重庆又传出,康师傅、统一、日清三大品牌方便面在抽检后被认定不合格。曝光后,康师傅将相关货品下架,统一和日清却未有行动,日清还提出质疑:同一类产品,一个月前在上海合格,为什么在重庆就不合格?——这又是一桩貌似玩笑的市场事件:如果都被认定不合格,凭什么有的商品不下架有的不下架?质量认定还有什么意义?同样的检测手段,为什么不同地方会出现不同结果?
从雅士利到康师傅,给人的感觉可用一个字形容:乱。市场监管的目的是什么?就是给消费者提供权威、有效和明晰的商品质量信息,使处于信息渠道低端的消费者获得理性选择的条件,进而促成市场的优胜劣汰。然而,上述两桩事件不仅没能达到这一目的,反而让消费者变得雾里看花。即使相关商品的质量争议有了定论,但也无法排除此前的混乱给消费者造成的心理暗示——雅士利到底该不该喝?康师傅还敢不敢吃?关键的问题是:到底该相信谁?
这两件事,凸显出对事关民众人身安全的食品质量监管,至今缺乏完整和标准化的监管手段。从《食品安全法》以降,我们有大量的法律法规和红头文件对食品安全进行规范,但这些规范大多针对的是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对于监管环节的规范却远远不够。监管环节的规范,起码应包括两个方面。首先,监管手段的标准、程序应是全国统一的,并适当考虑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其次,监管争议程序应是明晰的,如果某商品被认定不合格,在争议期间商品不能上架,而争议应在较短期限内解决。此外,媒体和其他信息传播方在参与监管的同时,也应恪守监管规范。
食品安全领域风波不断,缘于一些厂家产品质量没谱和监管没谱,而监管没谱主要表现在相关标准的设置和执行没谱。雅士利和康师傅事件提醒我们,到了抓抓食品监管“度量衡”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