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放心”豆腐 离餐桌还有多远(图)

   日期:2006-08-17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956    

核心提示:质监、工商部门近期的多次抽检表明,豆腐成了食品安全隐患的重灾区。昨日,本报《10批次豆制品无一合格》的报道,引起市民强烈反响,不少人问:豆腐为何也变得让人食之难安?

在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职能部门也并没少管,为什么愣是管不下来?
  武汉食品行业协会会长岳以干认为,从前店后场的手工作坊向工业化迈进,是促进豆制品食品安全消费的必由之路。

  豆腐为何这么脏?

 今年二季度,武汉市质监局对全市本地腐竹产品进行抽检,合格率仅25%,突出表现为次硫酸氢钠甲醛(吊白块)、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

 同期,省工商局组织豆制品抽检,总体合格率仅七成,11个样品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超标,其中7个样品的菌落总数多不可计。

 近日,武汉市工商局在超市、便民店和集贸市场抽检10个批次的豆制品,结果竟无一合格。

 市民餐桌上少不了的豆腐,竟然成了问题,被列入武汉重点监控食品范围。

武汉豆制品抽检合格率屡屡差强人意,是武汉的大豆不好吗?

据介绍,江汉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大豆出产地,所产大豆蛋白质含量高,含油量比东北大豆低,非常适合豆制品的加工。江夏区五里界所产黄豆“界豆”,曾专供香港,被誉为“天下第一豆”。

武汉市工商局消保处罗锦云处长介绍,与优质大豆原料生产不配套的是,江城豆制品加工环节却十分薄弱,其小、散、乱的现状,导致豆制品质量堪忧。豆制品作为日常食品,市场需求量大,全市豆制品生产企业有1000多家,但只有40余家注册资金超过10万元门槛,日产量不足一吨的企业占95%左右,绝大多数为私营企业。

生产环境差是大部分豆制品小作坊最大的问题。在一些小作坊,生产场所缺乏必要的生产设施,如纱窗、纱门、排水设施等,造成地面污水横流,空中苍蝇、蚊虫乱飞。

 原料问题也是一些豆制品小作坊不达标的主要因素。有些商贩会在原料上大做文章,比如用质量差的黄豆生产豆制品,甚至加入一些发霉的、已不能食用的黄豆。在生产用水上,有些小作坊主为节省成本用井水代替自来水,更有甚者用河沟水。少数不法生产者利欲熏心,在豆制品生产过程中加入非食用石膏、色素、吊白块等有毒有害的辅料。管理怎样到位?

 在众多豆制品小作坊中,无证无照的黑作坊是问题食品的主要来源。既然知道问题所在,为何问题豆腐屡见不鲜呢?

据介绍,豆制品在生产领域主要由质监部门来监管,流通领域主要由工商部门监管,消费领域由食品药品监管局主要负责。近两年来,江城各职能部门都在打击问题豆制品,武汉市工商局公平交易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仅工商部门打击的豆腐黑作坊就不下百家,但这些“黑作坊”却是屡禁不绝,违法经营者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和执法机构玩捉迷藏。

7月31日-8月15日,武汉市工商局开展豆制品专项整治行动,记者与工商执法人员一道,连查8家豆制品黑作坊,这些黑作坊恶劣的卫生条件,让人触目惊心。

7月31日,武昌工商分局出动执法人员来到武汉国棉社区附近的一处豆腐作坊。昏暗狭小的作坊不到10平方米,大大小小的缸、桶和制作豆腐的模具被随意堆放在地上。地面糊满了黑色的油污和白色的豆渣,散发出腥臭的气味。

同日,洪山工商分局对刘家嘴村内一家豆腐作坊进行了清查。不到20平方米的操作间里满是灰尘和污水,另一家豆腐作坊的黄豆包装袋上标着肉用仔鸡饲料的字样。

 8月10日清晨6点,江岸区工商分局在新村街长湖三村查出两家豆腐黑作坊。作坊内污水满地、苍蝇横飞,一种不知名的原料连老板都叫不出名字。

工商人士分析,豆制品加工工艺没有太高的技术门槛,一个炉、一口锅、一排方格就搞定。同时豆制品作坊均采用“前店后厂”的经营方式,窝点老板本身就在集贸市场摆摊。白天卖豆腐,夜晚搞生产,隐蔽性大,难以追查。此外,武汉城市范围较大,城中村较多,为不合格的生产作坊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由于各部门各管一片,监管效率有所限制,而对豆制品,若只是简单依靠执法部门采取查处窝点的管理方式,难以有效解决其质量问题。

“放心”豆腐开始起步

 市面上究竟有没有让市民放心的豆腐呢?

前日记者来到武汉豆制品工业园江夏园区的山绿豆制品加工厂。近千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刚刚冲洗完毕窗明几净,十几台机器有序地排列其中。该厂可以生产千张、干子等40多个品种的豆制品,如果开足马力,每天能生产豆制品近6吨。

据了解,该厂由武汉市供销合作总社与江夏区供销社共同兴建,获得江城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并被武汉市经委定为农产品龙头带动企业,所产的“放心”豆腐通过供销社系统,进入江城主要超市和集贸市场。

武汉食品行业协会会长岳以干提出,从前店后厂的手工作坊向工业化迈进,是促进豆制品食品安全消费的必由之路。

岳以干提出,与产能扩充相匹配,“放心”豆腐突破地域限制是非常重要的。目前,阻碍豆制品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仍然是货架期短和销售半径小。实行“冷链”是保证豆制食品质量的有效途径。即要求从生产企业到商超建立完善的“冷链”销售体系,在运输、仓储、销售整个流通链条中的各环节都要保证低温环境,实现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控制。

应该禁售“裸体”豆腐

岳以干认为,目前武汉大多数市民的消费习惯,还停留在到集贸市场买豆腐的水平上,这给豆腐小作坊提供大量市场空间。

他建议,对豆腐、豆制品的生产流通企业进入市场要实行准入制度,所有集贸市场一律不得销售小作坊生产的无包装豆腐;实施生产与市场直接挂钩订立购销合同;上市销售的豆腐、豆制品必须有密封包装。

据了解,外地已有城市开始实施豆制品准入制度,继北京去年禁止无牌无证的“裸体”豆腐进入所有集贸市场后,今年广东省有关部门也将豆制品“禁裸令”提上议事日程。

就在各地纷纷围追堵截“裸体”豆腐的同时,国家有关部门也将有大动作。

岳以干介绍,我国制定于1980年的豆制品系列标准正在酝酿改革,豆腐、豆制品、腐竹和豆类粉丝4项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修订范围主要集中在:逐步实现豆腐包装化;规定腐竹的质量标准和包装的基本要求,防止滥用增白剂;豆腐干、豆腐皮、豆腐丝等豆制品统一规范;豆类粉丝的包装标准。

 放心豆腐,离餐桌还有多远?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