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26年之变: 中国从粮食"受助国"变成"援助国"

   日期:2006-09-05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395    
     近日,来自世界粮食计划署(以下简称WFP)的一则公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该报告称,中国在停止接受来自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的2005年,就以57.7万吨的援助总量,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国。
  26年后角色转换
  WFP近日发布的这份公告称,2006年1月1日,联合国宣布不再对中国进行粮食援助;2005年12月31日,WFP在北京正式宣布了停止对华粮食援助的期限,其理由是:中国政府在解决贫困人口温饱方面已经取得巨大成果,不再需要联合国的援助了。
  “中国的粮食援助翻开了新的一页。”原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司长朱丕荣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评价说。
  据他介绍,中国是从1978年安置越南华侨难民时开始接受WFP的国际粮食援助的,而在2005年12月31日,WFP全面停止了对华粮食援助,前后正好26年。
  他还介绍说,26年间,WFP已经在中国实施了近70个无偿粮食援助项目,总金额达9.25亿美元,中国有400多个县的3500万贫困人口因此受益。援助项目遍及中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覆盖214个市县。
  作为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原司长,朱丕荣对这些数字了如指掌,即使卸任后也依然十分关心中国的粮食援助问题。
  “我们既是受援国,也是受表扬最多的国家。”回忆起当年作为世界粮农组织委员和中国代表的身份在总部罗马开会时的情景,朱丕荣仍然十分激动。当时的捐助国常常要到中国参观援助项目,并将情况写成报告在国际性会议上讨论,而中国总是出色地完成与WFP的合作。
  今年年初,现任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副总干事约翰•鲍威尔来华访问时也曾表示:“我们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与中国政府一起与饥饿贫穷作斗争,在坚定的政治意愿、良好的政策支持方面,中国政府显示了一个优秀合作伙伴所能做到的最佳程度。中国作为受援国的成功经验应该广为传颂,与全世界分享。”
  如今,中国粮食基本能够达到自给,再加上中国持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加强,所以中国可以不再接受粮食援助。
  特别是由于粮食捐赠国的减少,中国在告别受助国角色的同时,还被WFP寄希望于成为援助国。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总干事詹姆斯•莫里斯就曾表示,目前世界上还有很多贫困的国家需要援助,希望中国在这方面成为WFP的一个重要伙伴,帮助WFP解决这些贫困和饥饿的人口、营养不良的人口,尤其是非常脆弱的妇女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粮食安全和贫困问题。“在这方面,中国的经验可以与其他国家分享,促进这些国家的发展和扶贫工作。”
  据WFP下属的国际粮食援助信息网统计显示,在连续多年下滑的情况下,2005年全球的粮食援助增长了10%,总数达到820万吨。
  这是在粮食援助量全面下降趋势之中一个小小的回升。WFP认为,在这10%的升幅中,中国的捐助占了一半以上。与上一年相比,中国对该署的捐助增加了260%,总数达到57.7万吨,其中大部分用于对朝鲜的援助。
  中国正在承担大国责任
  当记者拨通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中国办公室主任李淼的电话时,他却出人意料的告诉记者,“其实我只是比你早几天知道这个消息,当时世界粮食计划署罗马总部给我发来一份相关英文资料,而在此之前,我对此毫不知情”。
  “因为粮食援助分为多边援助和双边援助两种方式,向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的是多边援助,而中国政府这次大部分用于对朝鲜的双边援助,还有一些用于对利比里亚、几内亚比绍、斯里兰卡和十余个其它国家的援助。”李淼解释说。
  据李淼介绍,他们北京办事处的工作是帮助中国政府了解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饥饿、贫困等问题,以此来寻找恰当的方式与中方开展合作 。
  “而像这样的国家还有很多。中国政府是个有责任心的政府,我们也希望能有一些多边援助。”李淼说。
  对此,中国社科院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贵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中国应该增加多边援助,直接向WFP捐赠,而不是这种不透明的双边援助。中国从受助国向援助国转变就应该更彻底一些,至少不应该比印度少,印度每年向WFP捐赠大概3000万美元。”
  在李成贵看来,粮食援助不仅是大国应该承担的责任,也应该成为国家战略上的考虑,因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期望很高,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捐赠也逐渐越来越多。
  对于国内一些学者提出的“我们自己还有2600万的贫困人口要解决”、要考虑“粮食安全问题”等质疑,李成贵坦言,不能说这些问题不重要,但这是道义上的援助,就像不能只考虑自家的生活,而不顾及别人的困难一样。中国一直就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中国现在的对外粮食援助跟以往相比,要更有思想性和原则性”,长期关注中国粮援的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丁声俊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在上世纪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国曾经把自己财政支出的6.9%用于对外援助(1975年)。
  一些学者指出,中国的对外援助,以前大多是出于意识形态上的考虑,是为了提高国际威望;现在的援助更多是对整个第三世界的援助,这更进一步体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感,当然,这在客观上也扩大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
  中国粮援还须跟国际接轨
  商务部援外司综合处彭处长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商务部主要是承担双边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没有长期的粮食援助计划,而且现在直接的粮食援助比较少。
  究其原因,彭处长坦言,国内目前的食品包装规范还未和国际标准接轨。他举例说,国内食品包装在出厂时必须表明出厂日期、有效期和失效日期。在去年的印尼海啸救灾过程中,由于印尼只允许表明失效期,所以对方误将食品包装中的生产日期认为是失效期。
  “这样就发生了误解,印尼一看日期说是过期食品,实际上是包装的标识要求不一致造成的。像这样的环节,我们要更加严密起来。”彭说。
  另外,商务部援外司西亚北非欧洲副处处长高宁也向《中国经济周刊》证实,此次援黎巴嫩紧急人道主义物资中没有食品,主要是帐篷、毛毯、发电机之类的生活必需品。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中国能力的加强,我们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中去。”高宁告诉记者。
  商务部部长助理陈健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将根据受灾国的要求、灾情的严重性和自身的实力,及时地对外提供一些救灾援助。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