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国一家杂志刊登了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文章,提到食品安全的本质就是要控制食源性疾病,因为食品污染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的疾病都统称食源性疾病。影响食源性疾病发病的有多个因素,如食品加工过程因素、立法因素、生活习惯因素以及最重要的微生物污染等。该文章最重要的观点就是将食品安全等同于食品卫生。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主要的因素,去年一年卫生部共收到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51起,中毒人员3882人,超过了全年总中毒人数的1/3。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问题,这个问题是多因素的,一是执行问题,二是监督问题,三是环境污染问题。所以控制食品安全需要多部门共同联手、共同管理的体制。
卫生部门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食品卫生部门在卫生管理过程中一直在延用这样一种危险性分析的理念,在管理措施方面也一直致力于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另外为科学了解现实情况为制定相关法规标准提供技术依据,卫生部门一直在做危险性评估工作,已经建立了食源性疾病和食品污染物的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全国膳食营养调查,了解人群的道路量,这些数据都是卫生部门制定法律法规、起草卫生标准的依据,有了这些制度和标准,还要进行具体的执法和强化食品卫生监督制度。
另外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也是食品安全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卫生部也承担了相应的工作。
目前,我国已制定了比较完备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其中最基本的当属《食品卫生法》,在这个大的框架下,又有90余部食品卫生规章,针对不同的产品有具体的规定。
值得一提的是,于今年7月5日召开的国际食品法典大会上,我国申办成功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食品添加剂委员会、农药残留委员会,鉴于国际食品法典在WTO协议中的重要意义,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此项工作。食品法典与各国的食品企业都是息息相关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食品的进出口贸易。
完善食品卫生标准体系是卫生部门开展食品卫生管理的另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的食品卫生标准体和国际食品法典的相关内容比较相似的,体系框架也是包括了基础产品行为和检验方法,而且有严格的卫生标准程序。
为响应世界卫生大会提出的要求,我国卫生部门起草了食品安全行动计划,按照科学管理的理念,从评估到管理,提出一整套工作程序。
近期,卫生部推出了食品卫生量化分级制度,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有序开展。另外,还实施了《餐饮业和集体用餐和配送单位卫生规范》,餐饮业作为最终的消费环节最容易发生食物中毒,控制末端的消费环节也能起到反弹琵琶的作用。另外,卫生部门还实施了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在办法实施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卫生许可证的申报和审查制度。
今年,卫生部门的工作重点仍然是按照国务院的统一要求,着重开展农村食品专向整治,卫生许可证审查、发放,餐饮业以及保健食品也将列为整治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