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行业分析:新一轮粮油价上涨的背后

   日期:2006-12-13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1049    

 

近来,我国各地粮油价格全线恢复性上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瞭望》新闻周刊调查发现,这一波粮油价格上涨是在国家采取一系列惠农促粮政策后,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的背景下出现的。与长期困扰我国农民的“谷贱伤农”相比,这轮“增产涨价”现象耐人寻味,或许预示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乃至粮食市场格局将出现一些重大变化。

粮食增产不再“谷贱伤农”

粮食大省江西最新发布数字显示,2006年全省粮食总产在2004年、2005年连创新高后,再创第三个历史新高,打破了以往粮食生产“多了少,少了多”的循环。

更让市场惊奇的是,以往“多收了三五斗”的谷贱伤农局面并未出现,消费市场的粮油价格也在持续上涨。12月5日,记者在南昌市墩子塘农贸市场采访发现,在一个名为“小兰饺子店”的路边店里,南昌市民早点的主食拌米粉的价格悄然从原来的每碗1元涨至1.5元。店主小兰对记者说,米粉涨价了,油涨价了,调料也涨价了,拌粉不涨价就要亏。

马家池粮油店的店主熊韵彬也抱怨,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米价平均每斤涨了0.1元,散装油每斤价格从2.8元涨到4.3元,原来很少涨跌的5升桶装金龙鱼油每瓶从43元扶摇直上涨到51元。这使他生意很难做,货进多了怕掉价,一涨价又后悔没多进货。

江西省价格监测中心监测显示,今年以来,食用油价格小幅度恢复性上涨,进入11月后达到或超过去年同期,涨幅为近年之最。11月30日,南昌农产品批发市场散装食用油每500克批发价格为:国标菜油4.25元,优质精炼油4.3元,山东花生油5.7元,优质豆油4.6元,分别比11月1日上涨27%、28%、6%、21%。

消费市场的价格上涨还向产区延伸。江西省粮食局监测表明,11月全省中晚稻收购价格总体平稳,略有上扬,其中“923”、丰优丝苗、马坝油粘每百斤价格高达90多元,甚至接近100元。在粮食部门的监测点中,每百斤平均收购价76.3元,月底比月初每百斤上涨1.4元。

《瞭望》新闻周刊掌握的资料表明,这是自2005年早稻收购开始以来,稻谷市场价格持续1年多的稳定上扬,前后涨幅超过10%。期间只有在今年3、4月份国家抛售最低收购价早稻时有过短时间小幅度的下降。目前的价位已接近2004年3月份历史最高水平。

按照价值规律,产量增长也将导致价格下降。如今,粮食市场的“增产涨价”有点出人意料。位于江西九江的南方粮食交易市场的粮食专家熊学华说,在我国粮食历史上,一个粮食主产省连续三年产量创历史新高是罕见的,市场价格连续1年多持续上扬也不多见,而连年产量创新高、价格持续稳定上涨更是前所未见。

四个原因造成粮食“增产涨价”

粮食市场增产涨价现象并非江西一省独有,全国市场的情况也大抵如此。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士普遍推测,虽然四川、重庆遭遇历史大旱,但今年仍是丰收年。无论是北方粮仓黑龙江还是南方的安徽、江西;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品种均可实现增产,算上大豆减产因素,全国粮食增产的可能性很大。而同时,近一个时期以来在不少城市各粮油品种均普遍涨价。记者调查发现,各粮油产品涨价原因不尽相同,也有些共性因素。

首先是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托市”作用,这也是主要原因。

近几年粮食生产持续增长,得益于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给农民吃了“定心丸”,而目前的市场价格行情看涨也与其“托市”作用密切相关。江西省粮食局局长熊根泉认为,当前稻谷市场价格持续上涨,不是由于没粮,而是粮源都被国家掌控了。自2004年早稻收购中由于市场价格跌破最低收购价启动执行预案以来,我国已经连续两年共4次启动了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国家委托中储粮总公司以最低收购价入市收购,掌握了大量粮源。仅仅在江西,目前包括中央储备粮、地方储备粮、最低收购价粮和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的商品周转粮在内,仓库里还有粮食约90亿公斤,这个库存量在历史上是比较高的。大量粮源被国家控制,虽然产量增加了,但市场供应量不增反减,“增产涨价”也就形成了。小麦的涨价与稻米行情类似,主要是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托市”。

其次是加工业迅速发展造成粮食消耗量增加。

玉米没有最低收购价政策,但近年来我国玉米产量持续增加、价格也稳定增长,其主要原因是加工因素。近两年,在“向玉米要能源”、“向加工要效益”口号的推动下,以玉米为原料的生化制品,燃料乙醇、麦芽糖、柠檬酸、赖氨酸等生产不断扩大,项目大规模上马。

在我国玉米生产第一大省吉林,玉米的加工能力从2001年的280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750万吨。据吉林粮食部门不完全统计,2006年,到年末全省玉米深加工企业将超过400家,其中12家企业的总加工能力就达到1200万吨。农业、粮食问题专家孙立诚调研发现,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到“十一五”末期,吉林全省食用、库存、畜牧业加上工业消化每年共需玉米2500多万吨,超出吉林玉米常年产量750万吨。

大连商品交易所和国家粮油信息中心联合研究课题《中国玉米加工业发展现状前景与未来玉米供给能力分析》还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玉米供需状况将较“十五”期间紧张,玉米产需缺口在350万吨左右。在2007/2008年度或者2008/2009年度,我国将由玉米的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这些情况拉动玉米价格持续上扬,加上气候原因使今年新产玉米大规模上市延迟,加工企业加大力度抢购粮源。

第三是国际市场的拉动。

虽然近三年来我国稻谷持续增产,但世界大米库存持续下降,达近20年来最低水平。美国农业部统计资料显示,全球大米的期末库存已从2001/2002年度的1.4亿吨,降至2004/2005年度的7460万吨,预计2006/2007年度将继续降至6195万吨,库消比降至14.64%,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18%的警戒线。这是稻谷价格持续上扬的另一个原因。同样,当前食用油价格的猛增也是受国际市场转基因大豆价格上涨有关。因为目前我国的大豆进口量已占消费量的2/3,几乎受制于人。

第四是受到部分减产因素影响。

受进口大豆冲击,今年国产大豆种植减少、产量也减少,虽有进口补充,但仍催涨了食用油的价格。油菜也是如此。同时,旱情、灾情等也使部分地区粮食减产,压缩了总产量的增长预期。而部分地方粮食产量的统计数字被人怀疑“有水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预期市场价格增长。

三大变化影响未来粮食格局

江西吉安粮油购销总公司总经理邓华林说,从目前看,国家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是非常成功的,它一方面促进了粮食生产,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又避免了“谷贱伤农”,保护了农民利益,保持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一句话,就是有效地把保护农民利益和保障粮食安全统一起来了。特别是,目前各地粮油全线涨价,但没有出现囤积、抢购等现象,这说明在这种政策下形成的目前的市场价格对于大多数城市居民而言也是可以承受的。

以最低收购价政策为核心的宏观调控下的粮食市场化道路,正显现其独特的魅力;在较长时期内,我国粮食产销可以维持目前这种“农民可接受、市民能承受”的“紧平衡”状态。但记者调研发现,在“紧平衡”状态下,我国粮食市场形势将发生深刻变化,仍面临全新考验。

首先是生产能力抓上去,流通“瓶颈”浮出来。

多年来,谈到粮食安全,各级政府和有关专家都比较重视从生产上找原因。但不少专家表示,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粮食供求的变化趋势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固然重要,粮食综合流通能力建设包括与此相关的粮食物流体系、粮食市场体系建设更为关键。

2004年第一季度国内粮价的强劲上涨,特别是主销区粮价涨幅高于主产区,运力不足是主要因素。目前,我国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其主产区和主要消费区严重错位分布,如玉米的主产区集中于北方,而作为养殖业密集区和饲料工业发达区的玉米主消区,则主要集中于南方。同时,我国粮食库存主要集中于粮食主产区,特别是东北地区。因此,在粮食综合供给能力建设中,应该把粮食综合流通能力特别是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放在更重要的地位。

其次是“总量矛盾”减弱,“结构矛盾”上升。

近年来市场玉米、小麦、水稻的价格升降并不完全一致,同为水稻的北方粳稻和南方籼稻差异也很大,年份间变化就更加频繁。

大连商品交易所副总经理郭晓利说,从整体上看,当前影响我国粮食供求的突出问题不是总量矛盾,而是结构性矛盾。一是年际间粮食需求增长与产量变动矛盾较大,“卖粮难”、“买粮难”交替出现;二是粮食生产重心北移,区域间粮食供求矛盾加剧;三是粮食品种结构上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其基本变化趋势是,在粮食总产量中,稻谷比重下降,小麦基本稳定,玉米比重提高。而从消费结构看,我国居民对大米尤其是优质大米的需求量比较大,仍将稳定增长。

目前,业界已有共识,2003年9月和2004年3月出现两波粮价上涨时,尽管粮食减产,全社会的粮食库存规模仍然比较大,粮食库存总量至少能满足全国全年粮食消费量的70%~75%,远远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粮食安全警戒线。主要是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域性的大米供给不足、价格上涨经某些因素放大,带动全国性的粮价猛涨。

三是流通主导趋弱,加工主导趋强。

近年来,在粮食购销市场化、粮食能源化、用途非粮化等推波助澜下,粮油加工企业遍地开花。加工因素成为最近一波粮油涨价的一个原因表明,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各种性质的粮食加工企业将逐步取代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成为粮食市场的主导力量。而粮食市场波动的“导火线”也将在既有的“产量下降”、“流通不畅”因素外,新增一个“加工过量”因素。在吉林一些玉米深加工发展迅速的地方,“粮源争夺战”正因加工热潮而点燃,农民卖粮的风向标已从原来的看粮站变为看加工厂。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