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详细剖析:均瑶集团的“后王均瑶时代”

   日期:2007-01-19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668    

 

随着王均瑶的离去,均瑶集团的命运开始让人关注。这个企业在失去了创始人之后,还能一如既往地发展吗?对大厦股份的要约收购还会继续吗?均瑶的品牌会从此消失吗?……所有这些问题,让我们把目光共同投向了一个人——他就是均瑶集团新任董事长、王均瑶的二弟王均金。现在,我们已经没有理由质疑王均金能否接班,因为他已经接班。我们所探寻的只是他将会把均瑶集团带往怎样的彼岸。

家族企业与现代企业

记者(以下简称记):王均瑶的离去会给均瑶集团带来怎样的影响?企业的制度能否保证平稳过渡?

王均金(以下简称王):影响肯定是很大的,但现在均瑶集团已经平稳过渡。

因为,早在2002年,作为公司创始人的王均瑶就只担任董事长,不再干预日常经营管理;公司董事局在作出重大决策时,董事长自己仅有一票表决权;公司经营管理层特设常务副总经理制,以吸收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加盟任职,并参与公司决策。

而现在集团新的领导中,已有三分之二以上不再是王氏家族成员了。这些都反映出均瑶集团已经摆脱旧家族企业的经营模式,加快步伐向着现代企业迈进。

记:这么说来均瑶集团已经是一个现代企业了?

王:均瑶集团是以王均瑶为首的“三兄弟创业起家”的新兴家族企业,公司股权现在仍在家族内部分配。中国民营企业多由家族为核心起步创业,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这并不影响新一代民营家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如美国的摩根、香港的李嘉诚所办企业,不是早就被世界公认为最具竞争力的现代企业了吗?

我觉得一个家族企业是不是现代企业,一看企业治理结构中决策和经营是“混为一体”还是“两权分离”;二看企业董事会文化是“一长制一言堂”,还是“充分沟通,民主决策”;三看企业用人机制是“家族封闭循环”还是“社会开放循环”。

从这个层面来看,我们已经摆脱了家族企业的经营模式。

“王均瑶时代”与“后王均瑶时代”

记:现在很多人都把均瑶集团的发展称之为“后王均瑶时代”,他们都很关心,你能否挑起这个重担?

王:我们均瑶、均金、均豪三兄弟携手从温州金乡走到上海,走向了全国。从“胆大包天”的包机行动,到“一杯牛奶强健一个民族”;从投资三峡“光彩事业”,到建设上海、宜昌两个均瑶国际广场,王氏三兄弟由老大牵头三位一体,休戚相关,同舟共济,从包机创业到均瑶过世之前从不分离。

均瑶从企业长远发展考虑,从创业初期就把我们推向前台,经受市场风浪的考验。这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可以这样说,现在的公司领导班子实质上已经进入实战磨合状态,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公司在均瑶去世之后的平稳过渡。

个人品牌与企业品牌

记:现在很多人都非常关注“均瑶品牌”在王均瑶过世之后会不会消失的问题,你认为会怎样?

王:不会!均瑶在世时创立了以其名字命名的“均瑶品牌”,这不仅凝聚了均瑶本人的全部心血,也集中了均瑶集团整个经营团队和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它通过“均瑶牛奶”、“均瑶国际广场”等实体产品和“均瑶旅游”等服务产品提供给社会。

因此,现在的“均瑶品牌”已经从个人品牌上升为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成为均瑶集团一笔无可替代的集体财富。这正像美国的福特汽车、迪斯尼乐园,中国杭州的“张小泉剪刀”、广州的“王老吉凉茶”等著名品牌一样,一旦经过市场考验,被社会所接受,自然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只要继承者持续不断地为其增值,就不会因为创始人去世而随之消失。均瑶生前甚至说过,我们创造了“均瑶品牌”,为了避免有人误会,我个人可以改掉名字,而让公司品牌名字长期传承下去。

实体经营与资本经营

记:均瑶集团收购大厦股份现在进展如何?

王:2003年8月,均瑶集团参加了对大厦集团的竞标,最终于2004年4月确定上海均瑶集团为战略投资者。本次收购标的是大厦集团90%的股权,大厦集团总资产的评估值为8.51亿元,净资产的评估值为2.64亿元,最终确定大厦集团90%的股权转让价格是2.42亿元。

我们在收购过程中已累计向社会公布信息6次。12月3日完成了对上市公司的要约收购。预计明年上半年完成全部收购工作。
    
记:那么均瑶集团以后的产业结构会因为收购了大厦股份而进行调整吗?

王:公司目前仍以实体经营运作为主,资本经营还只是补充,但是收购大厦股份却让我们温州人首次圆了上市梦。

近阶段均瑶集团的产业架构基本不变,我们的发展目标是:以航空、乳业和置业为主业,同时涉足资本经营。我们的经营方针依然是四句话,16个字:组织创新、价值增长、专业管理、稳健发展。集团公司将按照客户价值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员工价值最大化、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原则,努力促进公司的价值增长,争做百年老店。

家族股权与公司股权

记:此前,媒体传出的均瑶集团股权状况和均瑶本人股权的继承问题都是依据大厦股份的公告,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

王:大厦股份的公告没有任何问题。但以此推断均瑶资产的继承问题显然是不正确的。其实,公司收购大厦股份的主体不是均瑶集团,而是上海均瑶集团公司,前者不等于后者,不能混用。均瑶集团的总资产为25亿元人民币,但参与收购大厦股份的“上海均瑶”总资产为8个多亿。因此,某些媒体将王均瑶留下的40%的股权,说成是14亿,显然是错误的。

其次,据我所知,兄长遗嘱中提及的股权继承对象是其“家属以及子女”,并不是仅仅只是由其长子继承。媒体把40%遗传股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并进一步推理出“中国最年轻的富翁”,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另外,有些媒体报道时,把均瑶长子的姓名、相片以及一些其他个人资料公布于众,这对于一个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可能带来的难以预测的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

记:那以后均瑶集团的股权会继续变更吗?

王:家族企业中的家族股份由于历史原因,持股量比较集中,但均瑶集团要向现代企业方向迈进,就必须像均瑶生前说的那样逐步稀释公司股权。

现在公司新一届董事会决定遵照王均瑶的遗愿,认真研究和积极探索三个“三分之一”的股份制改造方向(即三分之一为家族持股,三分之一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持股,三分之一为社会公众持股),以努力体现“均瑶是我们的,更是社会的”价值理念。

年终走笔

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患肠癌晚期,并发肺部感染,因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抢救无效,于2004年11月7日19点48分在上海逝世,年仅38岁。王均瑶离开了我们,带着他那未了的“事业做到像李嘉诚一样”的梦。他留给亲人的是一种悲恸,留给浙商的是一种损失。

但对于我们的社会,王均瑶的英年早逝,引起了人们对中国企业家健康状况的极大关注。虽然代价有些沉重,但无可争议的是,王均瑶也不希望有更多的“后来者”。

王均瑶不是孤例

王均瑶之死反映出中国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在精神和体力上普遍的过劳状态。

在人们眼里,企业家总是被鲜花和荣誉所包围。可企业家真实的生活状况并非如我们想像的那么美好。调查表明,中国企业家和创业者一般每天要工作14个小时左右。他们忘我地投身于事业之中,在成就个人辉煌的同时,却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几年前,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彭作义壮年而逝;今年初,54岁的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由于心跳骤停在跑步机上突然辞世……

温州市某医院也在11月公布了今年对87名著名企业家进行的体检情况。结果发现,这些人中患有高血脂症者51例,高血压37例,高粘滞血症35例,脂肪肝22例,冠心病6例,脑梗塞4例,糖尿病13例,前列腺增生15例。这些数字真切地反映出:企业家饱受疾病困扰,健康状况普遍堪忧。

均瑶之死警醒浙商

青春宝集团董事长冯根生在得知王均瑶去世的消息后说:听到这一消息,我感到很吃惊。我想是平时太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了,这么年轻,太可惜了。那些全靠自己一路打拼过来的民营企业家们,真的很不容易。

他说,企业家的健康状况,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了。平时工作忙,很少有时间关心自己的身体,这虽然是实情,但在工作中要尽可能多给自己一些关心,在乎一下自己的身体。

浙江001电子集团董事长项青松在接受我们采访时也表示,王均瑶的死正是因为太劳累了。这也是他们这一代企业家的命运,大都是白手起家,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对生命的透支成为他们的致命弱点。他还说,周围因为过于劳累而倒下的朋友太多了,现在浙江的民营企业家至少有30%的身体状况很不好。

王均瑶的早逝,在中国民营企业家耳边再一次敲响了警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企业管理中引入现代经理人制度,并通过引智形成企业管理层梯队,已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当务之急。

健身成为浙商必修课

“身体不健康,再多的钱也没用。”如今这句话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企业家的共识。王均瑶事件也引发了一轮老板健身热。据称,11月份起杭州各个健身中心悄然流行起了“富豪健身套餐”,虽然一年3000元左右的会员价格有点贵,但来预订的总裁、老板出奇地多;而各大医院的体检中心也纷纷推出了“豪华体检”,面对的客户群就是开始关注起自己身体的富豪们。

浙医二院国际保健中心现在每天要接到不少的咨询电话,义乌、金华、绍兴的一些老板一改过去的请客送礼,改为邀请自己的客户到保健中心接受体检。除了体检,一些有钱的老板甚至聘请了保健医生或营养顾问。

受其影响,今年年底,杭州的健康管理服务业也迅速升温。据了解,杭州的健康管理服务业从2002年起开始蹒跚起步,至2003年初期间,杭州健康管理公司的数量一度达到11家,但坚持到现在的只有6家。

而在11月份,杭州的一些健康管理公司的业务量明显增加。一家健康管理公司在王均瑶离世后不到10天的时间内,完成了3笔业务:而在往常,三个月都很难保证一笔业务。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