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保健酒  机械  北京  白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2006盘点中国之安全

   日期:2007-02-18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440    

    2006年,它们的阴影在人们心中挥之不去

  红心蛋 全国通缉

  苏丹红,一种可能致癌的化工合成染色剂,曾因威胁市民的餐桌而在去年掀起轩然大波。今年11月,“红心”鸭蛋再次将苏丹红拉进人们的视线。

  这些所谓的“红心”鸭蛋产地是河北白洋淀。据当地一名养鸭户透露,他们的鸭子之所以能产下“红心”鸭蛋,关键是喂了添加神秘“红药”的“营养饲料”。而这种“红药”就是工业染料油溶红。据了解,油溶红是工业染料,主要用于鞋油、地板、蜡烛等工业产品的染色,其主要成分就是苏丹红Ⅳ号,含量为53.2%。

  事件曝光后,卫生部、国家质监总局下令全国通缉涉红鸭蛋,许多地方对河北的红心鸭蛋进行了封存。11月15日上午,作为“红心鸭蛋”主要产地之一的石家庄市平山县将查获的5100只“涉红”鸭子进行扑杀、深埋。目前,“红心蛋”事件主要责任人被刑拘。

  ■事件纵深

  明年起蛋制品持证“上岗”

  国家质检总局12月18日表示,从明年1月1日起,蛋制品等13类食品必须持证生产,张贴“QS”食品安全认证标志。这13种产品主要包括:糖果制品、茶叶、葡萄酒及果酒、啤酒、黄酒、酱腌菜、蜜饯、炒货食品、蛋制品、可可制品、焙炒咖啡、水产品加工、淀粉及淀粉制品食品等13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行“QS”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认证工作将于今年12月31日结束发证,达不到国家标准就无法获得进入市场的资格。至此,我国所有28类食品都开始实施市场准入制度。

  欣弗之痛 别让药品杀人

  今年7月起,全国多个省市先后出现患者使用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欣弗)后发生不良反应,出现胸闷、腹泻、呕吐、过敏性休克、肝肾功能损害等临床症状,造成11人死亡。卫生部调查后发现,该厂的灭菌程序存在严重纰漏,造成药品质量不过关。

  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因此被收回大容量注射剂生产资格和“欣弗”药品批准文号,企业负责人被撤职。

  12月4日下午,黑龙江“欣弗”事件受害者一行10余人及其代理律师来到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就劣药欣弗给他们带来的伤害提起民事诉讼,但未被立案。

  19日,这些受害者的代理律师陈永飞表示,代理律师之一徐嵘律师将去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递交上诉状等材料,申请撤销浦东法院裁定。

  ■事件纵深

  华源欣弗老总自杀

  “欣弗”事件余波未了,11月1日晚,肇事企业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原总经理裘祖贻,在自己家里自杀身亡,并留下一张字条,称“心里难过极了”,“压力没有办法释放”。

  11+1条人命的悲剧,不仅仅是“欣弗”一家企业的悲剧;也不仅仅是裘祖贻一个人的悲剧。这种悲剧也决非哪个企业领导人“以死谢罪”就能承担责任的。要真正杜绝这种悲剧重演,只有从法律和制度上不断完善,各职能部门和生产企业把监管和自律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实现。

  多宝鱼 “嗑药”长大

  淡水鱼嗑药事件余波未尽,海鱼也洁身难保。11月份,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安全中心在市面抽查五个多宝鱼样本,发现其中两个样本含微量孔雀石绿。随后,全国各地执法部门全线出击,围剿问题多宝鱼。究其背后,养殖户添加致癌禁药的原因只有一个:降低病害损失。这一利益诱引便引发了不断冲击公众视线的餐桌安全问题。

  ■事件纵深

  海产品、养殖户、消费者、经销者、社会乃至整个国家——仔细一想,最后谁都是食品安全的受害者。仔细想想,多宝鱼危机的直接后果可能是:有朝一日,整个中国的海产品都会出现“灭顶之灾”的。

  齐哈二药 假药致命

  4月份,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科连续发生群体重症肝炎病人突然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的情况。通过排查,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采购人员为图便宜,在从江苏省中国地质矿业公司泰兴化工总厂购入假冒丙二醇共计2吨之多,并最终作为辅料用于了“亮菌甲素注射液”的生产,造成全国13人死亡的惨剧。

  ■事件纵深

  假丙二醇进入这家企业后,却如入无人之境,经过验收、检验等一道道关卡,各项检验结果均认为合格,最终把药品制成了“毒品”。有关专家指出,堵住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上的漏洞,必须在强化监管上下一些功夫。

  SK-Ⅱ 美丽的恐慌

  9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来自日本的SK-Ⅱ品牌多项化妆品中被查出含有铬、钕等禁用成分。监管部门召见宝洁公司负责人,要求将相关产品全面下柜。但在随后的退货过程中,消费者被要求签订不公平协议。日本方面对此反应冷淡。10月23日下午,国家质检总局和卫生部联合发布声明:认可SK-Ⅱ化妆品中所含铬和钕“系原料带入所致”,宝洁公司决定将在今后几周内恢复SK-II产品在中国内地的销售。

  ■事件纵深

  然而,即使SK2在后期较短的时间内能够重返化妆品牌的高端阵营,但是这次事件留给公众的一个印象则是--消费者,到底是上帝还是白痴?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