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保健酒  北京  机械  白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直击3.15:肯德基风波暂停

   日期:2007-03-14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565    


记者13日从国家卫生部新闻办获悉,卫生部已于昨晚9时左右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本报报道的肯德基滤油粉事件的相关结果。

在一份题为《肯德基所用“滤油粉”检测和安全情况通报》的文件中,卫生部表示,他们对北京、陕西两地的6家肯德基快餐餐厅使用的9份“滤油粉”、14份煎炸油进行了检测,检测项目包括“滤油粉”中氧化镁、二氧化硅、可溶性盐、水分、游离碱、灼烧损失量、铅等项目;煎炸 
油中酸价、过氧化值等卫生指标。检测结果证实,上述“滤油粉”样品为三硅酸镁,符合食品级质量规格要求;使用“滤油粉”过滤前后,煎炸油酸价、过氧化值等主要卫生指标无明显变化。

据专家介绍,三硅酸镁(又名合成硅酸镁,英文名为Magnesium silicate, synthetic)由硅酸钠和可溶性镁盐经沉淀反应生成,主要成分为氧化镁(MgO)和二氧化硅(SiO2)。三硅酸镁为白色、无味粉末,不溶于水和乙醇,易被无机酸分解。196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首次对三硅酸镁进行了安全性评价,1973年、1976年、1980年和1982年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完善,评估认为:三硅酸镁为硅酸盐的一种,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动物代谢研究表明,食用120小时后可从尿液排出;大鼠及狗的短期毒理学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剂量水平喂饲四周后,一些动物会出现间歇的烦渴、多尿、软便等症状,其他观察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大鼠长期毒理学研究未发现致癌效应。综合以上评估结果,JECFA认为没有证据显示三硅酸镁能够在体内蓄积,不需要限定每日允许摄入量(ADI)。

情况通报说,从目前抽检的情况看,肯德基连锁快餐店使用的“滤油粉”实质为食品级三硅酸镁,是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使用三硅酸镁对煎炸油的卫生状况无明显影响。

卫生部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对餐饮业食用油的监督管理,同时提示公众,要改变以油炸和高脂肪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平衡膳食,合理营养。

又讯昨晚,肯德基发表声明,表示对国家卫生部发布的“滤油粉检测和安全情况报告”结果表示欣慰。

肯德基滤油粉事件的社会意义

对于卫生部公布的抽检结果,我们表示欢迎———

一方面我们为困扰民众多日的疑惑终于得到澄清感到一丝宽慰;

另一方面我们也还有些疑问:滤油粉包装标识上写的“非晶形水合硅酸镁”与“三硅酸镁”是否同一物质?如果是同一物质,滤油粉(化学成分是“非晶形水合硅酸镁”),为什么不按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来标识?如果不是,这样的标识是不是需要卫生部门的审批?我国此前对滤油粉是否做过危险性评估?过滤前后的煎炸油酸价、过氧化值等是否无明显变化?因为美国达拉斯集团(滤油粉生产商)网站显示:通过使用“滤油粉”,在一定温度时,煎炸油前后的酸价、过氧化值可大幅度降低。

另外,2月15日晚10时30分左右,记者随同咸阳市卫生局、秦都区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进入咸阳人民路的一家肯德基店内,在该店的操作间,一白色塑料袋里装有白色粉状物,据介绍这就是“滤油粉”。店方负责人张静告诉记者,对油“抛光”后,通常情况下,时间长的可以使用10天左右,短的在五六天。煎炸油究竟能用多久,至今没有相关标准。

2月27日晚11时,记者随同榆林市卫生执法人员进入榆林市肯德基店,该店有关负责人介绍,使用滤油粉主要是降低煎炸油里的酸价、过氧化值、颜色、气味等,改善煎炸食品的色泽和品质。可见,滤油粉能够影响煎炸油质量。

所以,在欢迎的同时,仍有必要保持几分清醒和多问几个为什么。

其实,和公众的健康权与知情权相比较,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滤油粉”本身,它只不过是一块扔进深潭的石头,在激起阵阵涟漪引起舆论关注的同时,也搅起水底深处的某些沉疴痼疾———食品标准的不完善、监管存在漏洞、洋品牌仍然存在一定超国民待遇、一些部门对公众知情权意识淡漠……

正如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天津科技大学教授刘志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三硅酸镁”和“非晶形水合硅酸镁”是不是同一种物质还需要进一步查证;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确实存在许多落后的地方,比如说叫停和召回制度缺乏明确标准;对国外进口产品,特别是国外知名品牌的检测、审查、监管等,在机制和制度方面不完善。所以,中国烹饪协会副秘书长边疆认为,之所以肯德基“滤油粉”问题爆发,主要因为之前有关煎炸油的使用及报废标准,国家至今没有严格规定,更没有具体监管。没有标准也就没有规矩,无规矩何以成方圆?之前的“果冻噎人”、“苏丹红”惹祸等事件,都是因为缺乏标准所以才最终让一些商家全身而退,教训不可谓不深。

由此来看,“滤油粉”事件未必不是好事,这次风波仿佛鲁迅《一件小事》里的车夫,不经意间暴露出食品安全领域的某些“小”来,而把“小”从层层包裹的“袍子”下面挤压出来,聚焦在公众舆论面前,才可能激浊扬清,正本清源,促使制度走向完善。

在此次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傅仙罗就呼吁:制定完善科学的食品添加剂标准;有445名代表分别联名提出14个议案,要求加快制定食品安全法或修改食品卫生法。所有这些都表明,以维护民众健康权为目的,以诸多个案为推动,以国家立法或完善制度为手段,我国食品安全的制度化建设开始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轨道!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