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中国市场上有最贵矿泉水之誉的“依云”,在上海入港时查出细菌总数超标100倍。据悉,此次“依云”细菌超标不是第一次,去年以来共有140吨依云矿泉水细菌超标。这则消息一出,不仅引发连锁反应,而且国内矿泉水的质量问题和行业生态状况也开始受到关注。
银联信分析:
一、“依云”(EVIAN)事件回放
今年5月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了3月份不合格产品。达能旗下的依云矿泉水榜上有名。依云上榜的原因是:细菌总数超标。
达能集团在法国、意大利及西班牙都是最大的食品集团,亦是当今欧洲第三大食品集团,并列全球同类行业前六名之一,也是世界第二、欧洲第二矿泉水生产商。达能旗下的“依云”矿泉水是产于法国阿尔卑斯山,享誉世界,经过最少15年冰川岩层过滤而成,含有多种矿物质。
事实上,依云矿泉水细菌总数超标已不是首次。早在2006年9月,依云进境中国的5.2吨矿泉水就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并被退港。依云同一问题的再现,极大地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根据新浪网最新的调查结果,87%的消费者表示,以后不再购买依云矿泉水,依云品牌形象受到重创。
二、我国天然矿泉水的合格标准
我国1987年颁布了《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并在1995年进行了修订,明确矿泉水水源地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等规定。标准规定了饮用天然矿泉水的水源及产品的技术要求、检验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要求。
对于矿泉水微生物指标,按照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水质标准GB8537-1995的规定,饮用天然矿泉水水源的菌落总数应低于5cfu/ml,灌装产品则要低于50cfu/ml,而大肠菌群在每100ml中不得检出。
虽然在WHO、美国EPA等最新标准中,细菌总数不再出现在标准之中,但是标准对致病菌的控制越来越严格,其中在美国EPA2003年的标准中,贾第鞭毛虫、病毒、隐孢子虫等已经作为微生物的控制指标。
据著名饮用水专家马幼骐介绍,导致矿泉水细菌总数超标的原因有多种。这些原因包括:水源受到污染、封口不严、运输存储过程中漏气、细菌净化不彻底等。也有专家表明菌落总数超标,有可能是含有致病菌,但也有可能是非致病菌造成的,非致病菌不会给人体的健康带来任何危害。
三、从“依云”反观我国矿泉水行业现状
1、市场潜力巨大,行业发展迅猛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矿泉水行业迅猛发展。预计到2010年,我国矿泉水产量将超过300万吨。我国的人均矿泉水消费量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按目前我国矿泉水产量,人均年消费矿泉水仅有2—2.5升,与世界其他国家消费量差距悬殊,若人均消费增加1升,矿泉水产量将比目前增加三分之二,我国矿泉水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庞大的消费人口基数是我国矿泉水消费市场的最大潜力,同时也成为许多企业纷纷上马矿泉水项目的动力。
2、企业数量多但缺乏品质
据相关数字显示,近20年来,我国矿泉饮料业发展迅猛,但缺乏总体规划,盲目生产,总量虽然不低,却分散在1000多个厂家。我国矿泉水业还存在着矿泉水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不合理,产品类型单一,优质品牌少,企业规模小等问题。在现有的1200余家矿泉水企业中,生产能力和实际生产水平在万吨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仅占总数的10%左右,其余均为中小型企业。其中,大多数厂家资金底子薄弱,设备型号落后,生产品种单一,无能力对水源地进行监控和保护。
3、过渡开采,水质难以保证
虽然“依云”细菌超标原因并未说明,但是根据行业特点,与矿泉水质量相关的首要因素就是矿泉水水源地的环境。据统计,我国目前已经过勘查评价和鉴定的矿泉水水源地有4100多处,其中不少水源地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
部分厂家没有按规定建立严格的卫生防护带,更没有明显的隔离带。有的矿泉水源井附近杂草丛生,堆满生活垃圾和杂物,还有污水排水沟在水源井附近通过,极易对水源造成污染。尽管我国的矿泉水资源开发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据《中国国土资源报》报道,全国已勘查和评价的矿泉水水源地中,只有一半左右经过国家鉴定。
四、信贷安全提示
实际上,生产厂家对环境和水源的管理应该是最严格和先进的,二者是企业的命脉和利润的来源,保护水源和对水源管理的投入才是第一位的。由于矿泉水行业高速发展带来的经济诱惑,使得我国企业纷纷上马开发矿泉水项目,对环境造成过度消耗。
矿泉水资源保护开采规划可行与否,是矿泉水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和企业能否取得经济效益的关键。没有矿泉水保护开采规划,就无从谈起建厂规模。如果一旦过量或超强度开采,就易引起矿泉水水源的水流侧向补给速度加快,最终导致矿泉水水质变化或水量枯竭。因此,开采矿泉水必须依据矿泉水资源的保护规划,实施可行性开采。
而伴随“依云”事件,我国政府对于矿泉水质量问题将会更加关注。据悉,针对矿泉水企业,广东省目前征收按销售收入1.2%的资源税。如果国家普遍通过费用征收或出台其他限制性政策,将会对我国矿泉水企业从几个方面带来巨大的冲击:
首先,依照国际经验,如欧盟各国规定企业对水源进行保护,由政府进行监督。可以预见,虽然我国不会很快出台类似的政策,但是已经有专家建议应该把这些资源有偿使用费用来完善观测网的建设。这必然加大企业的经营成本,将使那些缺乏品牌优势,且盈利空间有限的企业逐步推出市场竞争。
其次,那些根本不具备开采资格的厂商会逐步关闭,目前很多省市均对本省行业内企业加紧监管,很多非法矿泉水生产厂已经被取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