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检测,一直是保障食品安全所强调的。然而,目前在我国主要的检测方法还是市场销售例行终端的抽样检测,有关专家提出:从源头抓起,做好土壤选择与分工是有效、高效保障食品安全的首要举措。请关注——土壤选择对食品安全影响有多大?
多年前,上海有一家园艺场,因土质中的有害物质指数偏高,导致生产的小包装蔬菜几次质量检测不合格。后来,上海通过农田“地毯式”调查之后,将其400多万亩耕地进行合理布局,使得良田、劣田都得到了充分利用。
为了保证奥运食品安全以及我国食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北京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农田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出了一种土壤重金属分析仪器,利用GPS定位系统和相关模型,将农田环境、土壤肥料、动植物产品的检测与信息化技术进行了有机结合,从而能够追溯土地污染源头,保障了食品在源头上的安全。首席专家王纪华说,好田用于种植果蔬,劣田用于种植花木,这样可以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缺少土壤检测隐患大
王纪华向记者举了上海园艺场的例子:园艺场希望出口果蔬到国外,经过检测时却不合格,查明了所有种植程序都没问题,结果发现是园艺场内种蔬菜的农田在“作怪”,土质中的有害物质指数偏高。
王纪华说,如果农产品出了这样的问题,损失是最大的。企业家既然买了这块地用于种植,如果土壤出现问题,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那将会一直影响到农作物以后的生长成熟。所以,农产品种在什么地方好,需要经过预先的测定,不然再怎么后天努力也是不行的。
“其实,只要从源头检测治理,农产品的安全还是可以得到保障的。”王纪华说。如今,他们在重度污染的北京市房山区进行了检测,“虽然房山的农田污染严重,但是还是有一些良田可以种植果蔬的。”
食品安全检测仍不足
目前,我国农产品与农田环境的安全形势正日趋严峻,农副产品安全检测指标超标事件屡屡发生。目前,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仍存在着许多技术上的问题,包括检测技术方法手段落后;检测时间长,费用高,市场接受程度低;环境污染监测力度不够;缺乏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安全管理系统,农产品安全检测与产地农田环境监测相脱节等等问题。
“由于检测数据挖掘管理与评价技术方法欠缺,一方面导致对已有检测数据挖掘利用不够,难以通过数据管理发现规律及查找隐患;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安全检测的结果往往没能与产地农田环境监测相关联,只重视检测有害因子,忽视了分析和查找造成危害的原因。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便成立了北京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农田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中心。”王纪华说。
通过GPS定位系统和用这一技术建立的相关模型,北京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农田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中心运用土壤重金属分析仪器将农田环境、土壤肥料、动植物产品的检测与信息化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并用统计学技术建立了田间地理环境可视化电子地图数学模型。“我们利用这一技术,既可以分析被污染的土地状态,又可以得到宏观、整体的一个土地质量状况,对于不好的土地,我们能够通过分析整个区域及周边的土地状况,比如整个一片地区的供水情况,从而追溯土地污染根源,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预警与治理。”
王纪华说,通过农产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种植规划决策,由点到面的反馈农产品质量信息,对于把握农产品生产的整体质量状况,辅助农业决策,指导农业生产、引导农产品消费有着积极的意义。
保障食品安全从土壤抓起
类似手枪的土壤重金属分析仪器像手电筒一样照射土壤,土壤中有害物质含量等多种信息便反馈到了分析仪器中,并直接传输至电脑软件,反馈到电脑地图上的相应位置,进而储存起来,以后所有的土壤信息都将会有一个形象的、全面的分析存储,从而对农业种植作出参考依据。这就是整个土壤检测的过程。
几年前的上海“地毯式”普查,根据普查结果,将上海农田进行了四个等级的质量分类。一类、二类农田属较为安全的农田,可生产高等级的优质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三类农田属需改造的农田,将对农田基本成份结构进行“平衡式”和“纠偏式”的调整,使土质中超标的重金属和有机物控制在安全水平以内,以保证农产品的食用安全。四类农田属不安全农田,不再生产食用农产品,可供林地和花卉基地之用。
如今,北京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农田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中心已经应用这一技术,建立了北京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信息系统,累积了部分区县的土壤养分、污染元素积累以及地下井水质的数据。“通过分析仪器对土地情况进行检测,目前对于大多数的普通农民用户来说,承担能力还很有限,这就需要政府和领导机构牵头做好指导和技术供应。将来我们会设法将产品设计得大众化、普及化,争取让大多数的农民都能通过科学实现安全、优质产品的大丰收。”王纪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