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华尔街日报评“中国制造”危机

   日期:2007-09-21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214    

     从今年3月起,中国产品的安全问题就一直是媒体高度关注的焦点,而且人们的注意力有可能进入一种不断自我强化的循环。对中国产品供应链的负面追踪报导已有六个月之久,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态度发生转变也就不足为奇了。

     举例来说,8月底Associated Press-Ipsos的调查显示,57%的美国消费者对中国商品的安全性要么感到“不太相信”,要么感到“完全不相信”。65%的受访者称美国政府并未采取足够措施保证进口商品的安全,64%的受访者将“很大一部分责任”归咎于中国的制造企业。

     不过,“中国制造”声望的严重滑坡不仅威胁了中国自己的经济,也威胁了进口中国商品的西方企业。在那些愈发赞同采取一定措施保护本土市场的消费者中,外国制造商不诚实的形像找到了很好的受众。对中国商品信任的丧失也可能为全球贸易系统带来负面影响。

     信誉的价值

     在日本战后重建之初,其主要出口市场对其商品的质量评价也不高,当时日本政府即邀请了爱德华兹•戴明(Edwards Deming)传授质量管理的经验。在戴明1950年到访后,日本政府立即承诺要解决质量问题,并且就此进行了广泛宣传。在此后十年中,日本培训了两万名统计质量控制工程师。

     日本政府的努力取得了切实的成效。“日本制造”被赋予了品质可靠的内含,从而使得日本企业在照相机、电子产品以及汽车等高价值产品领域中赢得了全球领先的地位。在最辉煌的时候,日本质量管理运动甚至将其生产系统、即著名的质量圈(quality circle)理论引向了世界舞台。不只是日本的产品,连日本企业的生产流程都成了世人艳羡的对象。

     日本企业主要以自有品牌出口产品,所以品牌质量所带来的市场溢价对它们的成功至关重要。相比之下,中国往往是根据海外企业的外包要求兴建出口生产基地,“隐姓埋名”地照单生产。

     这二者的区别就在于谁来承担责任,以及谁是品牌质量声誉的受益人。在过去十年中中国一直在扶植自有品牌,其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这一过程进展缓慢,而且中国自有品牌在其出口业的大蛋糕中所占份额微乎其微。事实上,在截至2006年的十年中,外商投资公司在中国的出口比重已经增至60%左右。

     在采购全球化的过程中,这一端是品牌拥有者以及分销和零售商,那一段是“替人做嫁衣”的生产商,他们之间距离遥远,彼此制约显然不足。

     正是这种监控不力的状况促使数十位美国大型进口商的首席执行长们在6月份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当前危机。会议结果可能是在公司中创建一个新的高级职位──首席进口事务长(Chief Import Officer),当历经数十年才发展而成的具有高成本效益的供应链面临威胁时,这位首席进口事务长的责任就是要扭转这一局面,化险为夷。考虑到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出口商品已在美国等市场引发并延续了一场零售业革命,因此要想考量当前事态的影响以及这些首席执行长们的担忧程度恐怕并非易事。

     如何应对?

     自从3月份以来,中国已经通过各式各样的方式对全球媒体的关注做出了回应。至少在外界看来,这些回应有时似乎协调不佳,但它们却涵盖甚广。在最初对外界指责矢口否认之后,中国开始大力并且高调地采取各项行动来解决自身的不足。此外,中国还发起了反击,称外国设计和国际间标准的不统一在此次安全风波中难辞其咎,中国还针对部分海外进口品采取了报复举措,其官员称这些问题进口品同样有害国内消费者的健康。

     中国还加入了美国和欧洲的相关政府组织项目,以便对食品和玩具等敏感行业积极开展监控。其中的许多项目都已经进行了数年之久,只是现在它们所获得的关注跃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质量问题愈演愈烈,中国政府的回应力度也在增强。8月中旬,中国国务院(State Council)发布了《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White Paper on Food Quality and Safety),以此捍卫中国出口食品的安全纪录。白皮书指出,甚至是日本也承认中国输日食品的抽检合格率最高。虽然日本比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中国进口食品做了更多的抽样调查,但中国输日食品的抽检合格率仍高达99.42%,位列第一。2006年和今年上半年,中国输美食品的合格率分别为99.2%和99.1%。同期中国出口至欧盟(EU)的食品的合格率分别为99.9%和99.8%。
     然而,美国消费者商品安全委员会(Consumer Product Safety Commission)发布的《2007年中国项目计划》(2007 China Program Plan)指出,“美国平均三分之二的商品召回是针对进口产品的,而其中大部分产品是中国制造的。”同样,一家关注全欧洲的监督机构也表示,48%的危险商品召回针对的是中国制造的产品,在2006年就有440多起。美国消费者商品安全委员会于2004──05年与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签署了一项谅解备忘录及行动计划,以便在危险进口商品的风险防范方面进行全面合作。不久前,欧盟也与中国签署了类似的谅解备忘录,旨在为加强进口玩具产品的安全性提供一份“路线图”。

     中国作出的自卫性反应包括,将危险商品部分归咎于不属于中国制造商责任的产品设计缺陷,并声称中国因进口其他国家劣质商品所遭受的损失并不亚于其他国家因进口中国产劣质商品所遭受的损失。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就美国召回中国产玩具的事件回应说:

     这些玩具有85%是按照美国设计要求和美国进口商要求进行生产的。对这些玩具,我都选了几件产品亲自看了,我认为设计当中确实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种产品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会召回,因为它容易使儿童发生不安全的事故。

     李长江承认中国制造商对于商品的缺陷和召回负有一定责任,但他也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即设计方和制造商之间应该如何分担责任。

     在8月下旬举行的一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王超指责美国违反世贸组织规定,针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明显带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措施,对中方提出的磋商要求未完全加以考虑。王超在发表这些言论时也提及了最近几个月发生的出口商品安全丑闻。不过中国近来还是全面加强了对国内制造业的监管力度,这方面的一个例子是,中国政府一位高级官员最近在华盛顿宣布,自9月份起,中国将要求所有出口食品加贴检验检疫标志。只有通过检验检疫部门检验的商品才能加贴这一标志。 #p#分页标题#e#

     此外,中国媒体也在大肆报导美国出口到中国产品的质量问题,如鸡爪、猪肉、婴儿奶瓶、维生素片、鱼油、大豆和冷冻薯片等产品的污染问题。据官方媒体报导,深圳公司在从美国进口的木制包装材料中发现了松材线虫。至今为止,美国输华产品遭遇的挫折还算相对轻微,尚无大规模的产品召回事件发生。不过,未来出现此类问题的可能性正在浮现,中国的检疫官员们无疑已经严阵以待。

     损害评估

     显而易见,中国作为高质量“世界工厂”的声誉已经受到了损害。不仅如此,为了打消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顾虑,中国出口产品将接受更加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验,产品成本可能会显著上升。进口中国产品的国家出于对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担忧而新出台的一些贸易规定,则会被中国政府和中国制造商视为保护主义措施,从而为中国与这些国家间本已紧张的贸易关系火上浇油。最后,中国产品复杂而细化的,在某些情况下非常高效的全球分销网络可能会遭受难以挽回的损失。

     中国的声誉或许已经受到了严重损害,无论是现实存在的供应链问题,还是中国作为高质量生产国的声誉所受的损害,可能都没有明确可行的解决方法。互联网上已经出现了专门讨论产品安全和产品召回问题的博客网站,它们尤其关注儿童用品的问题。此类网站混杂了主流媒体的报导、官方数据和小道消息,它们对消费者的视角、理念和行为都有可能产生影响。最近几个月来,数家博客网站都转载了这样一则消息,在美国,每周平均有两项产品召回是针对可能引发铅中毒的产品的,而大部分此类产品都是中国制造的。

     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产品安全问题已经受到了美国公众的广泛关注,而且这种苗头显然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已出现,事态最终会向哪个方向发展并不是某个政府,主流媒体或主要进口商所能决定的,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实际上取决于主要问题的持续时间,已经或即将揭露问题的实质,以及美中两国政府和知名品牌厂商将如何应对。

     质量上的瑕疵并不是最令购买者不安的,他们更担心为牟取暴利而蓄意掺杂使假,这些手段包括使用二甘醇、含铅涂料、蜜胺、被禁用的增长剂和抗生素,或者蓄意在有明确规格要求的安全材料上“缺斤短两”,无论是轮胎上的片材还是儿童睡衣上的阻燃剂。不管这些报导是否具有典型性,它们都显示出对消费者的冷酷无情,以及供应链中各环节的分工不清,这使得制造商和贸易商,甚至监管机构得以逃脱责任。由于不断有压力要“优化”供应链,以便最大限度地压缩成本,这便为各种不规范的供货关系和交易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要纠正这些问题就得增加成本。这一问题危害极大,它使中国负责任的生产商和贸易商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美国的监管机构要求,进口商、品牌拥有者以及零售商有责任确保进口产品符合美国的安全标准。此次产品召回事件发生以前,美国大企业在确保进口产品的安全性方面还从未承担过如此大的义务。而在另一方面,产品召回以及相关法律诉讼的危险将撕裂一张由众多中小企业编织的分销网,中国多数廉价产品正式借由这一网络销往了世界各地。大型跨国公司只是刚刚开始应对由中国出口产品引发的法律诉讼。

     发生在美国的中国产卡车轮胎召回事件以及牙膏等中国产非知名廉价产品出现的问题,使人们开始关注小型进口商在将中国产品销往世界方面所扮演的角色。鉴于大规模产品召回以及与之相关的法律诉讼所带来的成本,许多这类小企业将会消亡,在目前环境下它们也不大可能卷土重来。虽然难以确定这些企业在中国总体出口中所扮演的角色,但在美国、欧盟、包括印度和多数东欧国家在内的快速增长的经济体,以及规模较小的进口型经济体中,这些企业对推动中国产品的出口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公众的担忧情绪将为全球范围内的保护主义势力提供政治支持,对于已经被工作岗位流失、人权、人民币汇率、贸易失衡以及亚洲安全形势所困扰的各国民众来说,产品安全问题又为他们新添了一层忧虑。中国在境内外媒体上发表的声明已经将中国出口商品此次遭遇的危机与保护主义趋势联系了起来,向WTO所提投诉的不断增多、日益增长的抵消性关税措施、以及以质量和安全性为由给进口商品设置的障碍,无不体现了这种贸易保护主义趋势。

     正如前文所述,这一事态的发展将会对中国出口增长产生直接影响。在中国出口食品中金额位居前十位的类别依次是水产品、加工过的水产品、蔬菜、罐装食品、果汁及饮料、加工过的谷物产品、调味品、禽类制品、酒精饮料、畜肉和动物内脏,其年出口总额为270亿美元。这其中备受关注的水产品出口额达到了85亿美元,约占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当前市场中的检查力度已经有所加大,这些产品究竟命运如何,现在还无人知晓,但至少,拟议中各种亡羊补牢的措施所造成的成本增加会使这些商品的竞争力受到影响。中国从前就表示过希望推动高质量食品的出口增长,比如出口有机食品,它针对的是那些挑剔但却出得起大价钱的顾客。目前的出口产品危机显然不利于这项工作的推进。

     中国官员们目前已在公开讨论中国的出口增长将会受到何种损害。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8月底谈到这一问题时说,这些质量丑闻威胁到中国8.6亿美元的出口、500多家企业的命运以及七万多人的就业。高虎城说,中国存在质量问题的出口产品不到总量的1%(这个数字大概是准确的),他进一步指出,即使只是1%的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中国也会对每个个案进行认真调查。高虎城将曝出的中国出口商品质量问题与海外媒体对中国的蓄意批评联系了起来,并认为此事之所以成为热点与美国对华经常项目赤字不断扩大有关,中国出口商品在这里显然成了替罪羊。

     前景展望

     在这一系列产品质量丑闻发生之际,中国的贸易和资本流动正在出现前所未有的增长。这些丑闻虽然来的不是时候,但它们的出现似乎也并非偶然。从2004年下半年起中国的贸易顺差开始大幅增长,目前已接近每年3,000亿美元,大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9%。虽然世界其他地方正在遭受信贷危机之苦,但中国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依然十分充足,政府正为缩减信贷规模以及如何把资金引入海外市场而伤脑筋。截至今年6月,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33万亿美元,在此前的8个月中增加了3,300亿美元。 #p#分页标题#e#

     其结果是,全球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普遍高涨,全球自由贸易谈判陷入僵局,在WTO框架下的贸易制裁威胁不断升级。虽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显著上扬,但人民币基于贸易加权的汇率实际上却下跌了。因此从基本面因素看,中国出口大幅增长、资金大量流入的局面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中国推动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努力也将遭受严重挫折吗?今年初的时候,许多分析师曾预计中国今年将面临众多贸易争端,无论是在双边贸易谈判还是由WTO主导的全球贸易谈判中都不会有好日子过。但却没人预料到年内会曝出一系列导致全球消费者开始质疑中国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问题。回过头来看,国内的供应链问题早就发出了警讯。但人们以前并未将其与出口产业的脆弱性联系起来。

     随着2007年即将步入最后一个季度,事态将如何发展谁都说不准。毫无疑问,此事已受到相关政府和商业机构的高度重视,它们都承诺要下力气解决这些问题。但中国产品质量所引发的问题将带来何种后果,目前无人能够预测。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