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积极冷静应对贸易摩擦 互利共赢是中美贸易主流

   日期:2007-09-22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285    

    加入WTO后,中国贸易摩擦逐步进入高发期。今年以来,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发生多起不同类型的贸易摩擦。那么,中国目前面临的贸易摩擦情况怎样?中国政府如何指导企业应对贸易摩擦?就此,本报日前专访了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局长李玲。

    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

    问:今年以来的贸易摩擦形势如何?

    李玲:今年1—8月,中国进出口贸易总值达13697亿美元,同比增长24%,贸易顺差达到1600多亿美元。但是,受整体外贸形势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影响,今年以来我国的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截至8月底,共有18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42起,其中反倾销34起、反补贴5起、保障措施3起。此外,我国还遭遇美国337知识产权调查12起。

    面对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商务部指导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行业中介组织和企业,积极进行应对。今年以来,我们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开展交涉抗辩,全力应对美国、加拿大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经过积极应对,在加拿大铜制管件反倾销反补贴再调查案中,两家中国应诉企业的补贴幅度为零。二是扎实推进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工作。今年以来,又有挪威、津巴布韦、瑞士等10个国家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使得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达到76个。三是有效遏制特保调查(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措施)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今年2月,土耳其对我国发起的最后两起特保调查以无措施结案。2002年以来,我国遭遇的23起特保调查,绝大部分未采取特保措施。四是加强双边贸易救济领域的合作与沟通,增进交流,化解摩擦。我们举办了“中国反倾销立法与实践十周年国际研讨会”,与WTO秘书处及美欧等6个WTO成员的贸易救济机构负责人进行研讨;积极组织和动员国内各方参与欧盟贸易救济绿皮书的评论;与巴西、韩国、埃及、南非等国家的贸易救济机构进行务实交流。五是配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做好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工作,对国内相关企业加强指导和培训。

    互利共赢是中美贸易主流

    问:最近,美国连续对我国发起几起反补贴调查,相关情况是怎样的?应该如何看待中美贸易摩擦?

    李玲:去年11月到今年7月,美国相继对我国铜版纸、标准钢管、薄壁矩形钢管、复合编织袋和非公路用轮胎发起5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美国在反补贴问题上对中国立案数量之多、频率之快、涉及产品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在全球贸易救济史上是罕见的。

    美方在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条件下,开启反补贴调查并采取反补贴措施,违反了美国自身既定的法院判例,违背了其已经遵循20多年的不对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反补贴的判例,而且也有悖于WTO相关规则,对中国产业界极不公平。中方对此立场明确,要求美方纠正在对华反补贴案中的一些错误做法和偏见,中国保留作为WTO成员的一切合法权利。

    这几年,中国外贸快速发展,过去5年平均增速29%,出口增速高达30%。这么快的发展,贸易摩擦增多是正常的。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立足互利共赢,正确认识贸易摩擦。同时,中国政府和企业也积极运用WTO赋予我们的相应权利,积极应对,妥善解决贸易摩擦,维护我们的正当利益。

    互利共赢是中美经贸关系的主流。因为发展快、规模大,出现一些摩擦和争端是在所难免的。中国希望并愿与美方继续本着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对话、协商,保持务实和理性的态度,妥善解决贸易摩擦和争端,推动两国经贸合作取得更大的发展。

    企业须增强应对能力

    问:面对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如何引导企业积极应对,帮助企业规避贸易摩擦风险?

    李玲:几年来,商务部把应对贸易摩擦、维护国家和企业利益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发挥商务部、地方商务主管部门、中介组织及企业“四体联动”应对机制作用,积极开展贸易摩擦应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就企业应对贸易摩擦而言,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应切实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第一,了解WTO规则和贸易救济调查的相关知识。第二,在遭遇贸易摩擦案件时要积极应诉,特别是在应诉时要注意团结作战、一致对外。第三,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第四,加强行业自律,维护良好的外贸经营秩序,主动抵制低价竞销等扰乱出口经营秩序的行为。第五,逐步增强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调整产品结构,提升竞争力。在出口市场的选择上,实现“产品多元化”和“市场多元化”,尽力减少和分散风险。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