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我国蛋鸡业面临的机遇、挑战与有效应对措施

   日期:2007-10-24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444    

  当前的股票和基金投资热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蜂拥而上者多也,但就畜牧行业而言,每日一变的飙升价格更胜于股票和基金市场。比如:从5月20日鸡蛋价格由平均3.15元/斤,到5月28日部分地区涨至4.2元/斤,短短一周的时间上涨1.05元/斤,到6月3日,鸡蛋价格又降至平均约3.5元/斤。可以说每一次价格的震荡都刺激着每个业内人士兴奋的中枢神经。

  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蛋鸡业,经历了早期规模扩张的幸福生活后,更多的是行业发展过程中市场、疾病和变革带来的阵痛,养殖群体的更迭与变化。在烈火锤炼下,每个从业人士开始变得更加理性,引进新的管理、技术和市场营销策略来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研究市场、探索行业发展规律,提高应变能力,如:祖代场家向高度集中化方向发展、父母代场家逐步规模化,行业交流的共识也已初步达成,行业呈现健康发展态势。

  目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营造的宏观政策环境,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对蛋鸡行业如沐春风。在这样的机遇下,行业应该如何应对并抓住时机推动整个行业向着更加健康快速的方向发展呢?

  第一部分我国蛋鸡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政府政策作为任何一个行业发展的导向,牵引着行业的前进方向。连续4个关于农村政策的中央一号文件及两会期间“三农”的主题,对于以农民为养殖主体的蛋鸡行业充满无限机遇。

  当前农业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点。

  “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农民增收,只有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直接指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必须把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

  畜牧业作为农业产业链条的重要一环,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在农业部2007年2月28日召开的关于《国务院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王智才透露:2006年我国畜牧业产值已超过1.4万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4%。目前,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已超过600元,约占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的30%,一些畜牧业发达地区,畜牧业现金收入已占到农民现金收入的50%左右。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中国蛋鸡行业自1985年开始禽蛋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中国生产效率、集约化程度最高的畜牧产业。家禽及其相关产业为农民提供约7800万人就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是解决我国农民就业、增收的有效途径。2007年2月份,贾庆林等国家及北京市领导同志先后视察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德青源健康养殖生态园等蛋鸡行业龙头企业,充分说明中央政府对蛋鸡行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民致富寄予了殷切的厚望。

  从一定程度上讲,消费群体的认知程度决定了市场上产品的品质,这是一个市场对产品的作用。认知程度越低,成本决定因素越重要,认知程度越高,品牌决定因素越重要。

  据调查分析,中国居民膳食结构的变化趋势为:动物性食物,特别是肉类和蛋类食物的消费量显著提高,植物性的消费量下降。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开始向高端品牌产品转移,“健康消费”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

  一品牌鸡蛋走俏市场,促使养殖户引种标准发生变化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日消费鸡蛋约1100万只,其中品牌鸡蛋有60万-70余万只,市场占有量接近10%,主要进入超市以及高档酒店。在家乐福、易初莲花、超市发、美廉美等超市,品牌鸡蛋已经占据了货架的主要位置。品牌鸡蛋因其无污染、高营养、低胆固醇、营养成分含量高,口味好等优势成为市场新宠。#p#分页标题#e#

  品牌鸡蛋的走俏市场,促使养殖户引种标准发生。由图1、图2可以发现:峪口禽业公司的4A级雏鸡价格高于社会雏鸡平均价格0.2-0.6元/只的情况下,良种的推广量仍实现跨越式增长,除了说明峪口禽业公司具有较好的产品质量外,更重要的是客观反映了客户对雏鸡品质认知的转变、对引种标准的转变,高端产品、品牌雏鸡成为他们的首选。这给我们从业者一个讯号:质量是产品的关键,品牌打造迫在眉睫!

  由图4峪口禽业公司销售量与需求量的差异可以说明:养殖者对品牌雏鸡的认知速度已超过我们的预测,良种出现供不应求局面,这对养殖者也是一个较好的机遇!

  图12006-2007年峪禽商品代雏鸡价格与其它场家雏鸡价格比较(单位:元/只)

  图21998年-2006年峪禽商品代雏鸡推广量走势(单位:万只)

  图32006年9月-2007年6月公司销售量与需求量差异(单位:万只)

  二鸡蛋价格的大幅上涨增加企业实力

  由图4可以看出:鸡蛋价格从去年10月份开始,一直呈波动上升趋势。分析原因:受存栏量不足、饲料原料震荡走高、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影响,导致鸡蛋价格出现新一轮高峰。虽然价格的大幅上涨是短期的,但会增加企业的实力,得以提高设施设备现代化水平。

  图42006年10月-2007年5月23日鸡蛋价格变化曲线(单位:元/斤)

  时代需要英雄,困境中更需显英雄本色。近年来,国内动物疾病种类增加,控制难度加大,导致蛋鸡养殖户的服务需求发生变化,这对技术具有优势的企业提出挑战。

  蛋鸡产业门槛低,盲目进入行业者较多,技术和管理水平却比较落后,不能给予鸡群合理的饲养管理;特别是养殖户的生物安全体系和监测体系不健全,对环境和疾病的控制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国内疾病种类多,流行范围广,疾病防控难。因此对养殖户而言,需要的不仅仅是优质雏鸡产品的服务,更需要种鸡企业提供切合实际的饲养管理技术、疾病控制技术、饲料、市场信息等全方位的服务。这就要求种鸡企业不但要打造高质量的雏鸡产品,更要加强自身各方面的技术优势,为蛋鸡养殖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引领整个行业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第二部分面对机遇和挑战有效的应对措施

  面对机遇与挑战,谁最先采取有效的措施并积极应对,谁就掌握了发展的先机。因此,“用现代化物质条件装备蛋鸡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蛋鸡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蛋鸡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蛋鸡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蛋鸡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蛋鸡业”势在必行。

  一用现代化物质条件装备蛋鸡业

  现在农村蛋鸡养殖的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还比较低,这已成为我国蛋鸡业进一步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障碍。如果这种局面不从根本上改变,就很难持久地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和优质化供给。我们必须用现代化的物质条件装备蛋鸡业,才能促进中国蛋鸡业整体发展。

  作为蛋鸡业种源源头(种鸡企业)和品牌鸡蛋的生产者(大中型商品代鸡场),提升蛋鸡养殖的条件要率先用现代化的物质条件解决环境条件的协调与平衡。“以动物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实现祖代、父母代种鸡饲养、孵化、饲料加工专业化生产。在做好大环境的基础上,关注小环境的建设和硬件的改善,建立密闭鸡舍,实施阶梯饲养,喂料、饮水、通风、清粪自动化,最大限度的降低设备和环境变化对鸡只的应激。通过环境的改善和优化,奠定鸡只安全、舒适生活的基础,保证生产优质雏鸡和鸡蛋产品。#p#分页标题#e#

  二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蛋鸡业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我国蛋鸡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主要标志是产品质量较差,效率低,效益差。如何有效地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蛋鸡业?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

  作为一个相对现代化程度较落后的行业,要用现代化的技术改造蛋鸡业,首先要不断提升从业者的科学养殖技术,改变传统的饲养观念。其次通过广泛吸收国内科学成果、国外先进技术,如:基于基因水平的育种技术,以小肽、益生素、酶制剂、有机金属元素等应用等为基础的蛋鸡营养技术,以现代网络构建、监控和控制为基础的种鸡、孵化生产管理体系等,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使科学技术转化为适应自身发展的生产力。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农业高等院校合作,整合科研院所的学术优势和从业者的实践操作优势,实现“产学研”的结合。通过坚持不懈的技术攻关,全面提升中国蛋鸡、种鸡的生产性能。最后,通过实用技术的推广,实现蛋鸡养殖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蛋鸡业

  在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环境下,现代蛋鸡业也是社会化和体系化的大生产。蛋鸡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也并非单一要素环节的竞争力,而是产业体系的竞争力,产业体系强则产业强,产业体系弱则产业弱。发展现代蛋鸡业,需要站在产业体系的高度上,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蛋鸡作为活的生产机器,需建立涵盖种源、饲料、环境、疾病、管理等方面的产业和服务体系。首先从源头上建立“祖代+父母代”产业模式,选择适合于中国饲养环境、能够发挥优良性能的品种,优化我国蛋鸡行业品种结构,慎重引进新的进口品种,淘汰出局次、劣品种。其次,种鸡企业通过自身实力或与知名饲料、疫苗企业建立联合体,通过为客户提供安全的蛋鸡专用饲料和疫苗兽药产品,保证蛋鸡生产性能的充分发挥;在管理和服务升级方面,可以开展集中授课、专家巡访、技术指导、信息输出等服务方式提高农户的饲养技术、管理水平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最终建立以种禽为龙头,饲料、疫苗和兽药为龙身,涵盖良种、饲料、疫苗兽药、管理服务为一体的产业体系,提升蛋鸡业。

  四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蛋鸡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农民养鸡以其低成本的迅速崛起,但主要是“单个生产”的经营形式,其在规模化、集约化、市场运作能力等方面存在固有的弊端,在一种无序竞争的状态,养殖户在这个行业混乱的时刻往往是茫然无措,如何将单个的小养殖户群体组合成一个利益体,成为当时我国和大中型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于是采用公司与农户签订生产订单的方式的“订单农业”迅速推广开来,由公司将产品推向市场。在龙头企业的推动下,“订单农业”为推动我国家禽的健康发展,提高农户养殖水平、市场运作能力发挥作用。

  随着蛋鸡业的快速发展,这种“订单式”的经营形式逐渐暴露其弊端:农户与企业没形成紧密的利益联合体,互信程度低,市场冲击大,订单时间短,资金投入少,产品质量不稳定等,制约了企业和农户发展,探索新的蛋鸡业经营模式势在必行。根据中央农村工作文件精神,创新农村体制机制,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摸索建立以“产权式农业”为基础的现代经营形式成为新的发展方向,让农户拥有龙头企业产权,不仅成为生产者,而且成为所有者和利益的享有者,与企业充分形成利益共同体,提升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峪口禽业即将实施的“1112”百万富民工程就是让农民成为所有者和利益的享有者,公司发挥经营、管理和市场运作优势,统一经营管理,拥有决策权,并承担市场风险;农户作为投资体,拥有部分产权,每年获得自己出资部分的固定回报,又拥有每户1-2人就业机会参与到企业生产中去。#p#分页标题#e#

  五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蛋鸡业

  中国蛋鸡业发展迅速,但并不是一个成熟的产业,需要学习世界先进的管理技术、管理和现代发展理念,现代化发展理念,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和“优质、效益、安全、生态”的体系。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HACCP和良好农业规范(GAP)作为一系列先进的质量管理手段,对蛋鸡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建立以ISO9001体系为基础建立管理体系。以顾客为中心,通过客户回访、市场调查、市场预测等手段了解顾客期望,然后采用管理模式、技术创新、思维改变等手段不断提高雏鸡、鸡蛋产品质量,增进顾客满意,持续稳定地向顾客提供预期和满意的合格产品,使企业各项管理系统整合上与国际接轨并达到了国际标准。

  建立以HACCP体系为核心的安全管理体系。“瘦肉精”、“红心蛋”等事件的频繁发生,使人们日益关注食品安全。因此把雏鸡引进、饲料使用、饮水保证等作为源头上的关键控制点进行控制以保证家禽健康安全,此外在饲养管理过程中把兽药、疫苗的使用也作为关键控制点,通过规范使用及严格控制休药期等措施进行控制,从而从生产的各个环节对产品危害进行预防,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建立以良好农业规范(GAP)为保障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策略,主要针对初级农产品生产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分别制定和执行各自的操作规范,鼓励减少农用化学品和药品的使用,关注动物福利、环境保护、工人的健康、安全和福利,以此保证初级农产品生产安全的一套规范体系。此规范运用HACCP原理对产品进行危害预防,保证产品安全;对雏鸡销售前的生产情况均形成记录,利于持续该进。生产的同时注意垃圾、废弃物的处理,保证周边环境的安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蛋鸡业

  农民作为蛋鸡养殖的主体,只有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养殖者,将他们培育成新型农民,才是发展蛋鸡业的基础保障。峪禽培育新型农民的行为衍生于“引领中国蛋鸡行业健康发展”的使命,在整个蛋鸡行业对农民培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时候,峪禽成熟的培育新型农民的体系不仅使企业取得了销售的累累硕果,同时也促进了整个蛋鸡行业的发展。

  专门招募公司内部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研究生组成讲师团,根据养殖户的需求进行定期上门培训;或根据公司统一规划,按区域对养殖户进行集中培训,峪禽出资组织当地养殖户进行课题式的研讨;或对农户地毯式的培训,峪禽与养殖密集区的镇村畜牧机构建立直接的联系,由畜牧管理部门一个村一个村的组织农民参与峪禽服务人员进行的养鸡知识的培训,这种送知识下乡的活动在农村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几年来,峪禽的地毯式培训达到了100多万人次,成为业内科技下乡活动中规模最大、历时时间最长,涉及人员最多的盛事。或利用饲养管理手册、网站对客户进行培训。峪禽精心编写的《峪口蛋鸡饲养管理手册》包罗了蛋鸡饲养管理的各个环节,除了可以免费索要外,峪口禽业的营销人员走到哪里,《饲养管理手册》就送到哪里。几年来,峪禽共向客户发放饲养管理手册40万本,为中国蛋鸡饲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