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多方因素制约奶业长远发展

   日期:2008-01-18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290    

    在乳品产业链两头——原奶和乳品零售价都在一路攀升之时,作为上游生产者——奶农本该是涨价的受益者。但他们却连声叫苦,利润越来越低,甚至赔钱。奶业“八条措施”究竟有没有给奶农带来实惠?

    “奶业‘八条措施’对我们没作用,我家饲养奶牛7年了,现在有25头母牛,从来没有收到过国家补贴。”1月14日,呼和浩特市奶牛养殖户丁福在电话中这样告诉《财经时报》。最近两个多月以来,养殖饲料价格每吨上涨了500元,“养不起了。”他说。

    去年9月,国家发改委颁布《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共十七条建议,其中有八条建议被媒体称为奶业“八条措施”。它们是:加大奶牛良种补贴力度;对优质后备母牛给予一次性补贴,每头补贴500元;完善奶牛重大疫病防治和扑杀政策;建立奶牛政策性保险制度;支持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加强对奶牛养殖农户的信贷支持;完善奶业产业政策等。

    一个月后,国家发改委公开明确表示,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确保这些措施在2007年年底前落实到位,确保奶农得到政策实惠。

    距颁布17条建议已经过去了4个月,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述行政措施仍未落实到位,奶农也未从奶业的这一波上涨行情中获益。

    补贴尚在途中

    据《财经时报》记者了解,丁福所在的呼市土默特左旗是有每头优质后备母牛500元补贴的。但对于“国家对优质后备母牛给予每头500元补贴”之事,丁福只说了六个字:“不知道。没收到。”

    “补贴都有。但这需要一个核实过程,从中央到省,再到市县,最后再到个人,需要时间。”1月15日,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副司长方言在电话中对《财经时报》解释说。

    来自1月12日召开的“2008中国奶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的消息称,政府将在规范牛奶的收购秩序方面,协调企业合理确定收奶区域,加强对乳品行业的市场监管力度。

    “事实上,对优质后备母牛每头补助500元的政策自出台起就已经过时。”1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孔祥智在接受《财经时报》独家专访时说,“2007年8月,刚出生小牛的价格是4.50元/公斤,当时每头小牛大约300元左右。在这样的价格下,奶业‘八条措施’规定每头小母牛补助500元比较合适。但日前已经上涨到8元/公斤,每头小牛要卖到700~800元,这就意味着,对优质后备母牛每头补助500元的政策自出台起就已经过时。”

    他建议,鉴于养殖饲料成本一路上涨,每头优质后备母牛应该补贴1000元,奶农才有实惠可言。

    针对这种看法,发改委的方言透露,政府还将继续加大奶业补贴和保险力度,在去年对奶牛良种补贴1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将增加到2.4亿元。此外对牧业机械和挤奶机械,争取在3月份前纳入今年的农机补贴标准中。

    此外,财政部即将出台《养殖业保险保费补助管理办法》,落实奶牛政策性补贴保险配套资金。据了解,保监会在黑龙江和内蒙已经开始相关工作,现在承保是10万头。方言告诉《财经时报》,目前国内奶牛存栏量共有1400万头,承保的只有10万头,只涉及2600个农户,这意味着2008年的任务还很艰巨。

    方言对此强调,我们要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扶持奶业发展。其核心是:扶持奶农,保护奶农收益为根本;在奶企产销中建立一个合理的利益关系;政府将帮助奶农,也帮助一些国有企业度过饲料成本涨价难关。

    奶企垄断的模式“国家的政策看起来永远很完善,但到地方实施起来就可能走样。”孔祥智说,“农民得到的实惠并没有想象的多。”

    与国外奶农自建加工厂、上下游利益一体的模式不同,中国奶企与奶农分属两个利益体。中国奶业产业链是由加工企业主导的,奶企和奶农之间往往通过奶站连接。原奶采购价格由企业或者是企业和政府协商后制定,通过奶站实施,处于产业链上游的奶牛养殖户一直没有任何发言权。

    据孔祥智介绍,早期的“公司+农户”产业模式是:奶农把鲜奶卖给企业,形成了一条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产业链,奶农不愁销路。但不久之后,这种由奶企把控话语权的产业模式开始暴露其弊端:即使在饲料价格节节攀升之时,原奶收购价仍然长达7年基本未涨。

    人大-利乐奶业研究中心提供的最新分析报告显示:2007年8月与2006年8月相比,饲料价格上涨了30%以上,玉米价格上涨了40%,而同期原奶价格仅上涨不到3%。与此同时,燃料价格、土地价格等间接成本要素以及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升。

    在呼市,2006年底,原奶价格为每公斤1.76元,2007年1月1日起为1.80元,5月1日起1.84元,10月1日起1.90元,12月1日起2.20元,另加0.10元的奖励,使原奶收购价格实际达到每公斤2.30元。

    分析报告显示,呼市多次提高奶价,2.30元这个价格正是对奶业“八条措施”的直接呼应。

    按照这份分析报告,记者计算得出:从2006年底的1.76元到2007年底的2.30元,在这一年中,原奶价格应上涨约30.7%。但实际上奶农手里卖出的原奶价格又是如何呢?

    “饲料成本占总成本的70%以上。原奶价格现在是每公斤1.90元,支出和收入基本持平。”丁福告诉《财经时报》,他并不知晓奶企采购原奶价为2.30元。

    这就是说,原奶价格理论上应该上涨30.7%,而实际情况是,从奶农收购的原奶价格上涨不到8%。

    奶站克扣利润

    即使明明知道原奶收购价格偏低,丁福也不能把奶卖给出高价的其他奶企,因为他有供奶合约,奶农不能随意处置。奶企垄断直接导致奶农不具备定价权。

    “奶站管理不完善是导致奶业市场混乱的原因之一。奶企和奶农之间的直接利益连接机制并没有真正形成,奶户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利益得不到保障。”孔祥智说。

    奶站产生于1998年,其生存模式本应为收取奶企提供的手续费,即挤奶费,平均每公斤为0.20元。

    但是,各地奶站并未满足于手续费的“糊口方式”,在采访中,有奶农反映,部分奶站层层盘剥、克扣奶农奶资。

    许多奶农和奶企之间没有直接的采购关系,每天挤出的牛奶只好低价卖给上门收购的奶站,再由奶贩高价倒手卖给加工厂。

    对于奶站克扣奶户牛奶,孔祥智认为,发生的原因有两个因素。一是由于奶站和乳业公司之间存在矛盾,奶企经常克扣奶站,奶站反过来又克扣奶户。二是由于奶站和奶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最主要的是原奶的收购标准不统一所致。

    孔祥智交给《财经时报》的一份调查表显示,在标准奶量相同的情况下,挤奶费差距很大。产生差距的原因是奶企会检测奶站提供的原奶在蛋白质、脂肪和干物质含量等三项指标的含量,并据此付费。

    然而,目前原奶尚无国家级或者省部级评价标准,所谓的标准完全由企业制定,是否达到标准也完全由企业决定,缺乏中介机构的监督和检验。

    国际乳业联合会的统计显示,在2006年,中国奶类产量达到3303万吨,仅次于印度和美国,居于世界第三位。在未来的5年里,世界原奶增长量的50%将来自中国,中国奶业由此深受世人关注。

    然而,中国奶业产业链结构仍然不合理。在2007年年初,奶农“卖牛倒奶”,怨声载道,年底,中国奶业又风云突变,演变成“无序抢奶”。“在此背景下,奶价仍然偏低,奶农的盈利不大,‘八条措施’并没有完全到位。”孔祥智最后说。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