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鳗鲡生产国。全国共有鳗鲡养殖场3000多家,养殖面积约1万公顷,年实际产量约12万吨~13万吨,占世界的2/3左右,烤鳗加工企业50多家,年加工能力10万吨,鳗鲡饲料加工企业约50家,生产能力约30万吨,从事鳗苗捕捞、养殖、饲料、加工及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20多万人,年产值超过150亿元,年出口创汇7亿美元~9亿美元,是单项出口创汇额最高的农产品之一。但由于鳗业是典型的出口依赖型的外向型产业,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较大。在貌似兴旺的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现状
1.养殖品种全世界现有鳗鲡品种19种。但进行人工养殖的仅有日本鳗鲡、欧洲鳗鲡、美洲鳗鲡和澳洲鳗鲡和太平洋双色鳗鲡5种。1991年,中国开始引进欧洲鳗鲡进行试养,经过3年的摸索,解决了养殖中导致严重死亡的重大病害,欧洲鳗鲡养殖迅速发展。同时,中国还进行了少量美洲鳗鲡的试养。另外,中国自产苗种太平洋双色鳗鲡,从2002开始,进行粗放式养殖,现有少量产品上市。2005年,部分养殖场进行了其他鳗鲡品种的引进试养试验。
2.养殖模式与技术中国早期鳗鲡养殖,以单一水泥池精养模式养殖鳗鲡,在调整发展期发展了土池养殖,但主要用于日本鳗鲡的养殖。在鳗鲡养殖快速发展期,各种养殖模式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试验。经过实践检验,除精养池外,现发展良好的模式为土池欧洲鳗鲡的养殖,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正向江西、安徽等省市延伸。
3.病害防控技术中国鳗鲡疾病研究与养殖发展同步进行,至今,几乎完全了解了日本鳗鲡、欧洲鳗鲡和美洲鳗鲡养殖过程发生的主要病害和引起的病原或病因,研究出了有效的防治技术。从2001年开始,对养殖鳗鲡进行病害测报和预报,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
4.饲料生产在起步阶段,鳗鲡养殖用饲料完全依赖进口。但随着养殖的发展,中国鳗鲡养殖用饲料在借鉴国外饲料研究和生产经验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完全国产化。与国外高能产品不同,中国的欧洲鳗鲡养殖用饲料主要以粉状、高蛋白饲料为主。随着白鱼粉资源的下降,中国进行了红鱼粉、国产鱼粉替代白鱼粉和进口鱼粉的替代研究,摆脱了饲料蛋白源单一依靠白鱼粉的困境。除传统的粉状饲料外,中国现阶段也开发了鳗鲡膨化饲料,收到了良好效果。
5.鳗鲡加工与市场鳗鲡的加工是中国所有水产养殖品种中发展最完善的。养殖起步阶段的产品,全部以活鳗及冻鳗形式出口日本。随着养殖规模的发展,中国建设并迅速发展了鳗鲡加工厂,现有烤鳗厂56家,出口产品主要为烤鳗(蒲烧和白烧),活鳗和冻鳗产品出口仅占极小比例。除日本市场外,对欧洲、美洲和亚洲的韩国、香港特区市场的出口量迅速增加,拓宽了国际市场。国内市场也在不断拓展,现在中国国内年消费烤鳗约1万吨,活鳗约3万吨。但日本仍然是中国鳗鲡产品的主导市场。
问题
1.养殖规模过大,产品单一,依赖出口根据历年世界鳗鲡消费量分析,鳗鲡产品全球年消费量约20万吨。其中:日本是世界最大的鳗鲡消费国,年消费量达l2万吨~16万吨,欧美市场仅2万吨,中国大陆、台湾、港、澳地区、东南亚等地的总消费量约6万吨。而2000年至今,中国大陆鳗鲡年产量均达16万吨以上,供过于求约3万吨~6万吨,使整个养鳗业呈现供过于求的现象。
2.产品加工能力过剩在烤鳗工业方面,中国生产能力超过需要量的0.5倍~l倍,因此,在争取出口定单、收购等方面存在无序、不合理竞争,导致鳗鲡产品价格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加工和养殖的经济效益。
3.饲料生产和销售无序,原料依赖进口,饲料生产科技进步欠缺
在饲料生产上,中国鳗鲡饲料的蛋白来源主要依赖进口白鱼粉和红鱼粉,但随着资源的衰减和捕捞配额的限制,国际鱼粉价格不断上扬,导致了饲料价格随之上升,而鳗鲡售价却持续低迷,养殖者对饲料价格接受能力有限。另一方面,部分养殖者为了降低成本,通过自己采购原料自配饲料,直接影响鳗鲡正常生长的营养需求和产品质量。
4.苗种资源严重不足中国现有养殖品种主要为日本鳗鲡和欧洲鳗鲡。日本鳗鲡苗种资源量维持在100吨左右,年捕捞量均维持在70吨~90吨,2006年日本鳗鲡苗种丰收,苗种投放量达150吨,2007年度估计只有60余吨。相对现有养殖规模,种苗资源仍然严重不足。欧洲鳗鲡苗种资源量由1500吨下降至200吨左右,导致欧盟加强对苗种资源的保护,计划限制欧洲鳗苗的采捕量,欧洲苗的采捕可能进一步下降。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苗种价格大幅度上扬,使养殖成本大幅度上涨,养殖风险增大。
4.产品安全壁垒左右行业生存产品安全问题是鳗鲡养殖业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障碍。中国近几年鳗鲡养殖出现风波的主要因素为产品安全。这虽然与中国产量过高,供需平衡失调有关,但产品中药物残留的检出打击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导致市场萎缩。另外,受质量安全要求的影响,养殖场面临部分病害无药可用的境况。欧洲鳗鲡等病害发生相对严重的养殖品种的养殖风险进一步加大。
5.技术研究仍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虽然中国鳗鲡养殖形成了产业,养殖技术、饲料生产、养殖产品加工等均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对鳗鲡的基础研究还不完善,科研还不能满足养殖生产和市场需求。在疾病控制方面,鳗鲡的部分寄生虫无良好的去除药物。在养殖技术方面,虽然出台了养殖规范或标准,但由于标准制定过程缺乏严格的试验对比数据和实践验证,使规范或标准缺乏操作稳定性,生产者认可程度不够,从而无法全面贯彻实施。加工过程的各类安全检测方法标准的制定与养殖生产脱节,使加工厂对养殖产品安全缺乏安全感。新渔药的研制远落后于养殖生产需求,养殖中用药相对混乱。
对策
1.控制养殖规模,提升标准化养殖技术首先,加强对鳗苗进出口的管理。
建议有关部门将鳗苗的采捕时间规定在1月到3月底,其他时期禁止捕捞,并严格禁止鳗苗出口。欧洲鳗鲡等苗种的进口,根据养殖产量控制数量,实施严格总量控制管理制度。其次,加强鳗鲡养殖许可管理,淘汰管理不善、不遵守相关管理规定、技术设施落后、家庭作坊式养殖场。不达标和未取得《养殖证》的,不得再开展鳗鲡养殖。
制定切实可行的鳗鲡养殖操作规程及相关技术标准。同时废除原有的、难以贯彻实施的标准或规范。新标准或规范,应以产品质量安全为前提,确保产品源头的安全性。
2.充分利用现有苗种资源,积极开拓其他品种养殖研究
加强苗种的捕捞管理,使苗种资源达到可持续利用是维持行业发展的基础。由于鳗鲡人工繁殖和养殖规模的现状,开展其他品种的养殖试养研究是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避免盲目开发,减少经济损失的重要手段。除日本鳗鲡、欧洲鳗鲡和美洲鳗鲡外,澳洲鳗鲡、新澳鳗鲡和大鳗鲡等品种也是具有养殖开发潜力的品种。有计划地开展对已知资源量、生物学习性和具有养殖潜力的、廉价的鳗鲡种类的养殖技术研究,技术成熟后再进行推广,将对鳗鲡养殖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和完善质量体系建设为了产品顺利进入目标市场,突破技术壁垒,首先应广泛收集国外的贸易政策、法规、检验检疫标准、认证制度等,建立信息平台。及时修订和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有关水产品出口的法律、法规,并尽快为企业提供相关信息,指导和帮助企业应对国际市场竞争。实行企业初检、行业复检、出口抽检把关的三级检验机构。制定渔药使用安全监管办法,建立水产养殖用药名录和使用方法,对全国渔药的生产、销售、使用进行监控检查。在此基础上对养殖、饲料、加工、运销企业逐步推行ISO9000及HACCP质量认证,与国际接轨。制定养殖过程质量认证体系,保障源头安全。
4.加强无害化病害控制技术和渔药研究
养殖鳗鲡在疾病控制目的不变的条件下,目前无害化控制技术成为发展重点。无害化控制技术主要有:养殖模式、生物控制、免疫控制和安全药物控制。养殖模式的发展方向主要为稳定、适宜养殖生态环境的控制;生物控制主要利用益生菌技术调整水质、抗病原体、提高鱼体免疫抗病能力和利用混养控制病原、稳定环境;免疫控制主要针对病原体,研制相应各类免疫制剂进行预防和治疗;安全药物主要为有效控制病原、低毒、低残或无残药物的应用。但无害化鳗病控制技术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研究部门积极介入,以满足生产需求,使行业走出困境。
中国渔药应用大多由兽药和人药移植,缺乏药效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毒理学和对养殖生态环境影响及安全评估研究,许多禁止使用的药物没有合适的替代品。加强安全、绿色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是解决行业困难最有效的途径。2006年,中国渔药管理进入“国标渔药”的管理,废止了地方标准,所有渔药生产厂实施GMP认证,从源头解决了假药、劣质药的根源。但是,药物在不同水产养殖品种中的生物利用和代谢存在着显著差别,在不同养殖管理条件下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只有进行了完善的养殖品种的基础药物利用和代谢研究,才能制定出可行的使用技术,采用统一标准,即使是“国标渔药”,也难以控制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加强上述基础研究,制定合理使用方法、范围和休药期,建立残留检测技术标准将为鳗鲡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提供可行性技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