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泉水一向给人们留下安全健康的印象,其市场整体发展也一直顺风顺水,但近日矿泉水行业却阴“云”密布。5月底,中国市场上有最贵矿泉水之誉的“依云”,在上海入港时查出细菌总数超标100倍。记者从上海检验检疫局获悉,此次“依云”细菌超标不是第一次,去年以来共有140吨依云矿泉水细菌超标。这则消息一出,不仅引发连锁反应,国内矿泉水的质量问题和行业生态状况也开始受到关注。
仅有50%水源地经过国家级鉴定
记者了解到,我国饮用矿泉水行业前几年发展速度很快,预计到2010年,我国矿泉水产量将超过300万吨。我国的人均矿泉水消费量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按目前我国矿泉水产量,人均年消费矿泉水仅有2—2.5升,与世界其他国家消费量差距悬殊,若人均消费增加1升,矿泉水产量将比目前增加三分之二,我国矿泉水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庞大的消费人口基数是我国矿泉水消费市场的最大潜力,同时也成为许多企业纷纷上马矿泉水项目的动力。
数字显示,近20年来,我国矿泉饮料业虽然发展迅猛,但缺乏总体规划,盲目生产,总量虽然不低,却分散在1000多个厂家。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早前在一次会议上介绍,我国矿泉水业还存在着矿泉水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不合理,产品类型单一,优质品牌少,企业规模小等问题。在现有的1200余家矿泉水企业中,生产能力和实际生产水平在万吨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仅占总数的10%左右,其余均为中小型企业。其中,大多数厂家资金底子薄弱,设备型号落后,生产品种单一,无能力对水源地进行监控和保护。
而与矿泉水质量相关的首要因素就是矿泉水水源地的环境。据统计,我国目前已经过勘查评价和鉴定的矿泉水水源地有4100多处,其中不少水源地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陶庆法表示,部分厂家没有按规定建立严格的卫生防护带,更没有明显的隔离带。有的矿泉水源井附近杂草丛生,堆满生活垃圾和杂物,还有污水排水沟在水源井附近通过,极易对水源造成污染。
因此,尽管我国的矿泉水资源开发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1987年颁布了《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1995年修订),明确矿泉水水源地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等规定,但据《中国国土资源报》报道,全国已勘查和评价的矿泉水水源地中,只有一半左右经过国家鉴定。
实际上,生产厂家对环境和水源的管理应该是最严格和先进的。二者是企业的命脉和利润的来源,保护水源和对水源管理的投入才是第一位的。
环境不堪重负保护措施尚待完善
另一方面,企业纷纷上马开发矿泉水项目,对环境也造成过度消耗。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全国因地下水开采过度,共发生岩溶塌陷3000多处,塌陷面积达300多平方千米,塌坑总数超过4万个。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建国以来,地下水超采已直接或间接地造成3400多亿元的损失,其中上海达到2000多亿元。为利用地表水资源,对过量开采的地下水进行回灌,仅上海,未来5年在此方面的投入就将超过5亿元。
对于给环境造成的隐患,眼下尚未找到一种明确的解决办法。目前,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主要由国土资源部门管理,勘探地下水、打井都要由国土资源部门批准。至于开采的水如何用,又属于水利部门的职责。但是,地下水水位升高而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或者因地下水开采过度而引起资源环境破坏等方面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
对水源地的开采,要制定相关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及措施。比较而言,发达国家对矿泉水水源的保护很重视,都专门制定有关水源保护方面的规定。记者了解到,欧盟各国的保护形式大体一致,即政府“划圈”,企业保护,受委托机构监督。比如,企业先是在政府批准开发时,由地质专家根据矿泉水形成条件确定需要保护的范围,然后由政府部门认定或划定。其次是开发企业买下水源附近一定范围的土地,按政府划定的范围,履行对水源的保护义务。第三是政府部门委托权威性科研机构对企业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有偿对企业开发的水源进行监测,并及时提出保护措施。
据记者了解,针对矿泉水企业,广东省目前征收按销售收入1.2%的资源税。权威人士认为,应该把这些资源有偿使用费用来完善观测网的建设。
专家称,矿泉水资源保护开采规划可行与否,是矿泉水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和企业能否取得经济效益的关键。没有矿泉水保护开采规划,就无从谈起建厂规模。如果一旦过量或超强度开采,就易引起矿泉水水源的水流侧向补给速度加快,最终导致矿泉水水质变化或水量枯竭。因此,开采矿泉水必须依据矿泉水资源的保护规划,实施可行性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