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粮食企业如何正确评估改革成果、推进改革途径

   日期:2007-06-29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978    


    根据甘肃的省情、粮情,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甘肃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展比较顺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近期,笔者对全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总结经验,研究政策,分析问题,对如何看待当前新一轮粮改与以往改革的关系,如何正确评估改革成果和继续推进改革的途径,实现改革、发展相互促进等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思考。

    甘肃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成果和经验有哪些

    2006年以来甘肃省粮改的突出特点是,企业动产权,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粮食企业产权制度;职工变身份,建立以竞聘上岗为核心的企业人事劳动制度。这就更充分地调动了各方面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家同心协力,消除束缚粮食流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循着这个方向一路改过来,国有粮食企业初步达到了预期的“重组壮大发展一批,产权转让退出一批,承包租赁存留一批”的布局结构。归纳甘肃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成果和经验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民生问题有交待。粮食企业改革,首要问题是调整好农民、消费者、企业和职工的利益关系。甘肃省是粮食产销平衡省,稳定主产区粮食生产,确保销区粮食供应,加强重点贸易区的辐射作用,是粮改的重要目标之一。一年来,通过合理调整企业结构,保留了一批国有独资、控股的粮食购销骨干企业。这些企业随行就市,敞开收购和销售,在促进生产和消费的层面上保护了农民和消费者利益。在企业内部,注重维护粮食职工的切身利益,使他们不论上岗还是分流,生活都基本稳定,就业和再就业得到保障。

    改革中,各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安置职工,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觉悟、政策观念和群众意识。普遍做到了“三公开”,即政策规定公开,让职工领会精神实质;财务资产公开,让职工了解企业家底;改制方案公开,让职工逐项对照看落实。自始至终依法依规推进,阳光操作,把改革置于群众和舆论的监督之下。一些长期积累的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一揽子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大多数职工的经济补偿金及时兑现。

    如何促进粮食企业分流人员就业和再就业,各地采取普遍关心和重点照顾相结合的办法,通过改制企业、社会其他企业、政府公益性岗位、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渠道进行安置,其中绝大部分人员在改制后的国有独资、控股、参股的粮食企业竞争上岗。对零就业、双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有特殊困难的家庭给予了关照,保证有一人就业,实现了家庭和睦,企业和谐,社会稳定。

    第二,产权改革有进展。建立产权多元化的公司制粮食企业,对粮食部门来说,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各地在学习中深入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辛辛苦苦改了一年,虽然离改革预期还有较大差距,但产权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搭建起来,并且有几种改革模式符合甘肃粮食流通实际,符合自主经营和宏观调控的要求,有一些创意,也比较规范。如平凉市粮食局整合有效资源,聚集生产要素,以资产为纽带,推行分立重组的形式,引进四川民营资本1004万元,建成了云翔面业公司,生产的“龙强”牌系列面粉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评为全国放心粮油产品,走出了贸工一体化的路子。2006年实现利润200万元,3年累计盈利831万元。武威市民勤县实行承包经营制,存留了一批优良国有资产,开展粮油、化肥、农药、种子、葵花籽、黑瓜子等农副产品的营销,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职工收入也水涨船高。该县羊路粮管所2006年仅化肥经营就获利31万元,职工平均月工资2550元,比承包经营前的2005年增加1350元。

    第三,产业发展有成效。粮食企业发展的路子相对狭窄,改革又增加了新的不确定因素。各地努力克服困难,寻求适应市场需求的发展途径,没有因为改革而放松发展,也没有因为发展而影响改革,做到了两促进、两不误。从调查情况看,抓粮食产业发展的措施主要有三条:一是项目建设拉动发展。白银市景泰县粮食公司先后多元投资4929万元,兴建了年产5万吨的等级油生产线、6万吨等级粉生产线和3万吨的饲料生产项目。经过技术升级,仅油脂产品就由原来的4级发展到各等级4个系列20个品种。二是多种经营提高效益。酒泉市肃州区在当地粮源匮乏的情况下,开展经济作物经营、仔猪繁育和中介服务,拓宽了经营领域。金昌市永昌县粮食企业的多种经营涉及科技服务、信息咨询、餐饮娱乐等15个方面,从业人员150多人,附营收入突破1200万元。他们凭借全国三大优质啤酒大麦生产基地之一的县域经济优势,积极与北京燕京、山东青岛、南京永顺泰等著名啤酒企业建立了贸易合作关系,年收购啤酒大麦0.6亿公斤。三是购销主业稳定市场。白银市粮食局始终把扩大粮油销量作为增强主导作用、巩固主渠道地位、加快现代粮食物流产业发展的主业来抓,2006年全市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粮食1.67亿公斤,同比增加3100万公斤,销售粮食2.325亿公斤,增加1.25亿公斤,经营量占当地市场份额90%以上,在全省最高,在全国也不多见。该市靖远县神农米业公司建立优质稻谷生产基地,采取包种子、包收购的订单方式,所生产的“靖”牌系列大米,经国家质检总局认定,符合“QS”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准,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列入绿色食品A级产品,使甘肃省有了原产地大米品牌。

    第四,调控能力有提高。随着粮食流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有关粮食工作的两件大事摆上了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一件是完善调控体系,增强应急能力。有10个市州政府明确规定,在3-5年内建立一定规模的市县级粮食储备。连同省级储备粮的分布,产区、销区和产销平衡区,都有一定数量的省、市、县储备粮,并且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另一件是依法实施粮食收购准入和市场监管,维护粮食流通秩序。目前,已有天水、张掖、嘉峪关市、临夏州和27个县建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机构。2006年10月以来,粮油价格恢复性上涨期间,各级粮食部门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加强监测预报,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重点市场进行检查,在粮源偏紧的情况下,国有粮食企业动用库存粮10亿公斤,保证了平时和重要节日期间的城乡粮油供应。

    第五,制度建设有起色。粮改实践证明,改革工作需要用制度去约束规范,改革成果需要用制度去巩固完善。在体制、机制转型过程中,粮食企业非常重视制度建设,新组建的国有独资、控股企业,都逐步建立健全公司章程、“三会一层”(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或“两会一层”(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议事规则和企业干部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以及经营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兰州市粮食局在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管理的同时,还制定了粮食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干部人事管理办法和财务总监管理办法。这些制度办法的实施,使改制后产权多元化的公司制粮食企业有了基本的制度规范。

    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大体需要六步走

    一年时间,全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从面上看,改革进程已过大半,其中100%的省直企业和86%的市州直属企业基本完成了改制工作。从时间上看,今年继续推进粮改,明年全省完成改革任务,转入粮食的正常经营。从内容上看,改制非常重要,但深化粮改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职工身份转换了,企业改制了,改革工作算不算结束;建立了新机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粮食企业,如何在粮食流通产业和宏观调控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研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无先例可循,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更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套。据了解,一些改革先进的省,适应发展需求,也是在边改革边总结,有针对性的调整补课,不断充实改革内容,完善改革措施。结合甘肃省实际,笔者认为,粮改的大体路径有六步。

    解除包袱,这是第一步。“三老”问题是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门槛,在各级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紧密配合和支持下,得到了较好解决,这一步迈得很关键。尽管由市县认定挂账的亏损、自筹的改制资金,落实起来难度不小,但大家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许多问题在逐步解决当中,为粮改积极铺路搭桥。

    量体裁衣,这是第二步。按照有进有退、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的原则,根据企业自身状况、市场需要和调控要求,选择改制办法。一方面集中优良资产,以国有独资、控股的形式,建立一批承担储备粮管理和军粮供应任务的骨干企业;另一方面,因地制宜,采取兼并、联合、租赁、出售、破产、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对其余粮食企业进行改制,退出国有资本。经过一番程序严格的剪裁、重组和整合,建立起新的粮食企业布局。

    明晰产权,这是第三步。全面进行清产核资,然后作为国有股投入新改制企业,全省这项工作已经结束。转换身份后重新上岗的职工也自愿入股,数额可能小,但能不同程度地改变国有粮食企业的资本构成。目前的问题是,在实行股份制改革的省、市、县粮食企业中,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比较普遍,也比较突出。粮食流通是竞争性领域,应该坚持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储备和军粮企业外,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所谓重要企业,就是作为政府调控载体的骨干企业,数量不宜过多。国有控股也不一定要绝对控股,应适当分散股权,实行相对控股。股权过分集中很难做到投资者相互制约,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粮食由过去独家经营转变为现在的多种经济主体共同经营,使市场更加繁荣。同样,粮食企业改变股权单一状况,积极吸收机构投资者、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实现产权多元化,将使企业更具活力。投资主体多了,必须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以明晰产权,维护所有者权益。股份制粮食企业必须重视并做到这一点。但目前实际的情况离此要求还比较远。

    各显其能,这是第四步。明晰了产权,建立了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标志着粮食企业脱胎换骨,在体制机制上发生了根本转变,但这并不是企业改革的终点。企业机制活不活,竞争力强不强,最终要走向市场,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所以,完成产权改制的企业,要根据各自情况,调整工作重点,做好后续改革和发展。从道理上说,经营粮食,我们轻车熟路,有一套传统的经营管理手段和方法,应该比别人强。但是,进入千军万马大市场,带头营造公平有序的粮食流通环境后,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熟悉的经营管理办法究竟有多少还管用,有多少已过时,既不能抱残守缺,也不能全部抛掉。要分析研究,有取有舍;还要加快建立一套与市场游戏规则接轨的运行机制,如竞争激励机制、成本约束机制、营销扩张机制以及绩效考核机制等。这些既是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强化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措施。

    产业龙头,这是第五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重要目标之一是着力培养壮大一批龙头企业。粮食生产、加工、销售各自封闭,零零星星、单打独创,在市场上就发挥不出整体优势,形不成联合竞争力。目前,甘肃省大部分粮食企业仍处于原粮贸易的粗放经营水平,全行业省市级的粮食龙头企业比较少。2006年底,国家粮食局公布的国家级粮食龙头企业1500个,甘肃省31个,其中国有粮食企业只有1个。这说明,培育龙头企业是甘肃省粮食部门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国有独资、控股的粮食企业要勇敢地担当重任,其他主体的粮食企业也应积极参与进来。具有比较优势的加工、物流企业,要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整合资源要素,推进优势经营项目、产品向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集中,不断密切与生产者、消费者和农村各类中介组织的联系。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打造一批龙头企业,进一步增大对区域粮食流通乃至省内外粮食市场的带动力和影响力。这项改革的意义不亚于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不亚于以股份制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革。

    调控平台,这是第六步。事关全省2600万人吃饭的粮食供需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市场,融入全国市场解决好甘肃的粮食问题,更是一件不容易驾驭的事情。毫无疑问,建立起上下贯通、左右逢源、高度灵敏的宏观调控体系,确保粮食安全,是粮改应该达到的比较理想的境界。各类粮食企业,特别是国有独资、控股的粮食企业,要朝着这一境界,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步粮改工作。一方面,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所有者权益水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改革的微观目的;另一方面,以“天下粮仓”为己任,履行社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当好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平台,实现改革的宏观目的。

    以上国有粮食企业的六步改革,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可以视为改革的大体路径。在改革实践中,注意把握粮食企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搞整齐划一的固定模式。应本着效率优先、注重质量的原则,有序推进粮改。落实任何一项措施,都要从实际出发,防止机械的、片面的操作。迈右腿是前进,迈左腿也是前进。六步粮改,既是分阶段的目标任务,也是连续不断的深化过程。笔者认为,要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弄明白推进粮改的重点在哪里,用什么措施去推进。尤其是各级粮食行政部门的领导和企业负责人,心里要有谱,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要把勇于探索与谨慎从事结合起来,成竹在胸,指导有方。各地各企业眼下的改革状况,应该说是在不同程度上完成了攻坚阶段的改革任务,还有许多后续工作要做。

    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难题咋解决

    甘肃省经济欠发达,粮食行业更是一个穷行业,而且进入市场经济比较晚,底子薄,发展滞后。每个环节、每个阶段、办每一件事情都有矛盾和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企业的困难和问题都靠政府解决,既不可能,也不现实。要坚持分级负责制,多在行业内部、企业内部下功夫、想办法,充分发挥粮食流通新体制新机制的带动作用,发挥企业多元产权的促进作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潜力,集中力量,解决好几个关键问题,加快走出改革发展的暂时困境。

    第一,以粮食产业化为主要形式,加快流通发展。今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通过财政补助、贴息补助、信贷支持、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如今,在粮食大省,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主导产业,与科技进步相结合,成了带动粮食生产、流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擎。甘肃省靖远、景泰、永昌等市县刚刚起步的产业化经营,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当前,粮食产业化经营尚未入门的地方,应当抓住机遇,把这项关系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大事抓起来。

    为了较好地指导各地开展粮食产业化发展,甘肃省粮食局邀请省政府8个部门的专家会诊粮食产业化发展问题。大家认为,甘肃省粮食产业化已有发展,但至今还没有一个指导全省的发展规划,粮食订单收购的履约率比较低,物流设施比较分散,加工技术落后,市场体系不完善,专业经营组织少,利益和风险机制还不健全等。

    如何加快粮食产业化经营,属于市场行为,是企业自己的事情,谁也开不出普遍适用的灵丹妙药,这是基本定位。换个角度看问题,粮食产业化是一项跨行业、跨领域的事业,那么未来的发展,就不仅由粮食部门一家创业,而是各有关方面共同参与。总结一些常规的东西,有一组处方可供参考:处方之一,龙头企业是关键。要充分发挥改制重组的骨干粮食企业的积极性、主导性和创造性,促进多种所有制粮食市场主体共同发展产业化经营。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培育主导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油精深加工,创出市场认可、叫得响的原产地品牌。处方之二,多渠道投入是保证。要积极招商引资,拓宽投、融资渠道,努力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政策性补助、贴息贷款、项目支持等在吸纳社会资本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杠杆作用。可以积极探索,建立健全部门之间的政策资源网,把分散于各个部门的相关产业政策组合起来,发挥其聚集效应。处方之三,多元产权是机制。要以股份制改造为着力点,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使产业化龙头企业充满活力。机制不活,即使有了产业链,也会联动不起来。处方之四,合理布局是原则。在省内大中城市,根据需要,发展并直接掌握10到15个粮油精深加工企业作为调控市场、保障消费安全的骨干载体。帮助规模较大、带动力较强、拥有品牌的产业化企业成为省级、国家级的龙头企业。处方之五,订单收购是基础。“十一五”期间,年平均粮食生产量1.5亿公斤的22个主产县,开展以“企业+中介组织+农户”为主要形式的订单粮食;年平均粮食交易量1.5亿公斤以上的18个县,建立以国有粮食企业为主渠道的辐射功能较强的贸易市场及物流网络。把产业化经营与建立现代物流体系结合起来,力争在连接企业与农民的组织形式上有所突破,在订单粮食生产和基地建设上有所突破,在适应市场、全面提高粮食购销物流效率上有所突破,在粮食加工转化增值上有所突破。

    第二,以产权多元化为基本机制,推进企业改革。推进国有粮食企业产权改革与产业化经营密切相关。产业化发展的过程,必然是引进真正的投资合作伙伴,稀释企业国有股独大的资本结构,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过程。随着企业投资主体的增加,维护权益的呼声和要求会进一步提高。省政府把粮食企业的国有资产授权给省、市、县粮食行政部门监管,这副担子很重。粮食局作为出资人代表,不可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按照委托-代理关系,建立资产监管、公司治理、业绩考核等运行机制,落实包括国有资产在内的所有投资的保值增值。

    在资产监管方面,甘肃省初步建立的粮食企业国有资产授权监管和委托经营机制,遵循企业治理的一般规律,把国家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法规贯穿于其中;兼顾粮食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殊情况,把规范粮食流通的一些具体政策法规也加以体现。这在全国粮食系统是一项比较成功的改革实践,但要看到,这仍然是框架型的,工作还不能就此打住。要继续完善监管和经营办法,前提是进一步树立粮食稳、天下安的理念,处理好推进产业发展、提高调控水平与加强资产管理的关系,在管好事的基础上管好资产。从这点出发,要逐级落实粮食企业国有资产授权监管、委托经营、依法使用的责任。

    粮食行政部门要根据省政府的授权,依法履行重大事项决策权、经营管理者选择权和资产收益权,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该管的坚决管住,不直接干预企业的自主经营活动,在授权监管层面上实现出资人到位。

    国有独资或控股公司,在搞好自身经营管理的同时,兼有资产运营的职责。要根据粮食行政部门的委托,细化与所管企业(即子公司或分公司)的产权关系,具体负责所出资企业的业绩考核,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在委托经营层面上实现出资人到位。

    占用国有资产的各类粮食企业,依法享有企业全部投资的法人财产权,不论股份制企业还是国有独资企业,都要使用、处置好这些资产,自主经营,获得收益,切实做到国有资产及其他投资的保值增值,在资产使用层面上实现出资人到位。

    通过这三个层级的监管和经营,基本达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解决粮食部门的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问题。国有资产的增长,也意味着粮食工作业务能力的增强。

    在业绩考核方面,粮食企业的目标也要集中于投资回报,追求良好的效益。以此为重点,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改进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和薪酬办法,体现权责利的统一,强化经营者的职业责任意识。如省直属企业、事业单位的年度考核工作已进行多年,并形成了制度,效果比较好,确实调动了企事业单位做强做大主业、提高盈利水平的积极性。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实行业绩考核,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只有把经营责任、考核要求最终传递给企业,才能使企业有资本回报的压力,实现经营规模、质量与效益的同步提高。考核的指标体系如何建立,确实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尤其市场供求变化和价格因素难以准确预测,更增加了指标确定和考评的难度。比如这几年的粮价涨落,有时出人预料,信息反应、和处置能力较弱。但不管难到什么程度,这项工作还得搞。制定考核目标时,要有一个指导思想,尽可能把目标风险控制到最低,也就是根据市场环境和企业状况,原则上取两个不低于:不低于前三年平均值,不低于上年实际完成值。考核指标、考核结果是一码事,对考核结果的利用是另一码事。要严格按考核结果审核兑现企业负责人的薪酬,在此基础上,全面启动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工作,使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克服短期行为,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三,以技能职业化为重要途径,提高职工素质。粮食市场上有个普遍存在的矛盾现象,从业队伍庞大,除了数千个取得收购资格的经营者,还有数以万计的季节性经营人员和代购代销人员。好像这个行当谁都能干,并且游击队比正规军强,临时的比长期的强。但是,会干的又很少,尤其是懂政策、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不多,高级职业技术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优秀的高素质员工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也是企业兴旺发达的人力资源。粮食企业要发展,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职业化技能人才。今后,我们要充分利用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推行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岗位培训与交流学习结合等模式,按照国家颁布的粮食行业职业标准,培养粮油价格交易员、购销员、质量检验员、保管员、制米工、制粉工、制油工等7个特有职业技术人员。还要注重培养现代粮食物流配送、市场分析评估、产业技术升级、职业经理等方面的高级人才,加快实现粮食流通成产业,产业发展有专才。

    在建立和完善粮食企业多元产权关系的过程中,职工通过入股等办法,从过去名义上的国有企业的主人,转换为合同制形式的主人,再到拥有企业股份成为真正的主人。这些劳动关系、产权关系方面的多重转换,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要逐步探索建立一套企业绩效文化,正确引导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行为,合理协调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利益,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营造鼓励职工干事业、支持员工干成事业、帮助职工干好事业的环境,让他们养成不断充实业务能力,提高技能水平的习惯,为企业的发展作贡献。

    第四,以粮食安全为核心任务,调整转变行业职能。过去常说,粮食流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现在重温这句话,感到很有现实意义。讲粮食安全问题,要在现代农业建设、种植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去考量。近些年来,河西主产区商品粮连续下降,多数县区已出现了农民购买口粮的情况;陇东及中南部整体上产不足需,部分地方缺口较大。目前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80亿公斤上下,2005年达到83.5亿公斤,2006年掉到81亿公斤。年需求总量85多亿公斤。产不足需的部分用挖库存和省外购进的方式解决。从2004年到2006年全省国有粮食企业挖库存21.5亿公斤。种植结构调整是现代企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部门要积极支持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缩小比较利益差距。与此同时,要加快转变行政职能,做好新形式下的粮食工作。一是积极开展服务,及时向农民宣传粮食政策,介绍供需形势和收购价格,督促落实与农民的各项合同约定,引导粮食生产;二是准确提供信息,让社会更多地了解粮食工作,参与和支持粮食流通,为各级政府决策当好参谋;三是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掌握部分高收入农民的缺粮、长期贫困农民的缺粮、城市低收入居民的缺粮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保障城乡老百姓粮食消费安全的措施;四是加强监督检查,维持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为各种市场主体营造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