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罐头协会理事长梁仲康6日表示,我国番茄行业现有产能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随着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中粮屯河、新中基等龙头企业的优势愈发凸显,行业企业应该放缓产能投资扩张步伐,在提高原料水平和种植技术上下功夫。
梁仲康是在昨日举行的世界番茄加工联合会中国之行北京论坛上作出上述表示的。
加工能力扩张迅速
数据显示,自2001年以来,我国番茄加工产能呈快速增长态势,2006年为430万吨,今年有望达到530万吨,预计在2011年将达到700万吨。
中粮屯河总经理覃业龙认为,国内番茄加工企业在产能上已经有相当的规模,在未来3-5年内应该不会有大的投资,但是目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原料供应与设备加工能力形成明显反差,企业应该多在原料上下功夫,使原料供应与设备加工能力相匹配。
覃业龙认为,面对这一情况,国内番茄加工企业将越来越重视番茄种子研发的投入和种植技术的提高。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优势将更加明显,行业集中度也将进一步提高。
来自中国罐头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番茄酱生产企业67家,日处理鲜番茄能力达到13万吨,其中新疆有40家工厂,甘肃8家工厂,内蒙河套有19家企业。
国内已经形成以新疆、内蒙古和甘肃三个产业优势区域和以中粮屯河、新中基、内蒙古巴彦淖尔富源实业、新疆天业等公司为主体的番茄酱加工出口企业群。
原料供应不足
世界番茄加工联合会(WPTC)主席路易斯·秦塞得在论坛上表示,中国番茄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此次中国之行,主要就是想了解中国番茄产业的生产和消费情况,并推动全球番茄产业的有序竞争。
我国番茄酱色差、粘稠度等指标均达到世界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再加上相对低廉的制造成本,构建了我国番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005年,我国出口番茄酱60.1万吨,出口贸易额达到3亿美元。2006年,番茄酱出口再创新高,全年出口62.98万吨,出口额3.56亿美元,出口数量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4.74%和18.83%。产品主要出口俄罗斯、加纳、日本、意大利和中东地区。
我国番茄产业的制造成本优势十分明显。目前我国番茄原料收购均价为35美元/吨,是欧美的一半左右。加上工厂建设和管理、人工费用等,实际成本远低于欧美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番茄酱质量高,番茄红素含量超过同类产品,质优价宜的产品是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以生产36%-38%浓度番茄酱为例,我国每吨酱成本约低于世界平均成本150美元,优势十分明显。
1999至2005年,我国番茄酱出口份额从占世界出口市场的7.7%上升到30%,而其他生产国均出现下降趋势。
尽管番茄产业出口增长迅速,但随着新疆等主产区加工、生产能力的增加和扩大,行业面临的原料供应不足和原料品质下降等问题也逐渐显露。
业内人士介绍,除受到天气影响外,土壤、品种、农药的使用和田间管理,运输以及收购环节的管理都对原料产量和质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由于主栽品种单一和连年种植,常规品种的优势特征逐年衰退,田间表现缺陷增加。另外,在原料管理方面,原料种植分散,种植户人均拥有土地面积小,种植技术和观念落后,不重视轮作倒荏,使单产下降,病害增多。有些种植户的种植、采摘和交售行为不能按企业要求去做,直接影响番茄原料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