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桑拿天盘桓不去,本报夏令热线近来接到一些市民投诉食品质量问题,反映买来的保质期内的食品如牛奶、熟食、速冻食品等变质发臭无法食用,冒着酷暑去店家调换,店方也一脸无辜:冷柜空调都正常运行,又是正规厂家的商品,保质期里的食品怎么会不保险呢?
从工厂到商店时间段
食品从厂家正常出品后,需经过多道环节,才会进入零售门店销售;而牛奶、熟食、速冻食品等均属于对温度控制有特定要求的冷藏食品或冷冻食品,产品的贮藏、运输、批发、配送、销售都必须在冷链控制之下,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了毛病,食品质量就要大打折扣。
严禁长期暴露常温下
即将出台的上海市《食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规定,冷藏运输必须使用冷藏汽车、冷藏火车、冷藏集装箱、冷藏运输船或保温车,冷冻食品在-18℃以下,冷藏食品在7℃以下、冻结点以上。液体奶类(饮料)在装车前厢体温度预冷到15℃方可装货,运输途中产品温度不高于10℃;巴氏杀菌奶为冻结点以上至7℃。速冻食品装载前厢体预冷到-10℃或更低温度,运输途中保持-18℃,最高允许升温到-15℃,但交货后应尽快降至-18℃。
集体用餐盒饭的冷藏配送厢体内温度应保持0℃-4℃。而装卸时间,冷冻食品应控制在15分钟以内,冷藏食品在30分钟以内,严禁长期暴露在常温下。
与发达国家比差距大
本市食品冷链建设与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很大。据统计,2006年底上海冷库的总容量约为36.9万吨,冷藏货运车近3000辆;零售终端冷柜化销售从连锁超市卖场向菜市场快速发展,肉类、分割禽、豆制品及半成品等主要副食品在标准化菜市场冷柜化销售率达94%;而资产在5000万元以上、制冷车100辆以上的大型第三方低温物流企业仅占10%。
冷链建设尚不完整
但对比即将实施的地方标准,本市的冷链建设尚有不完整之处:食用农产品从加工到消费市场的各个环节,产品的冷链时断时续或时有时无,甚至出现零售终端具备冷却装置而中端断裂现象。主食品的冷链总体低于休闲食品,食用农产品的冷链又低于主食品,肉类、水产品、豆制品三大类商品冷链建设问题相对突出。再加上市民偏爱“热气肉”等长期消费习惯作用,形成了把食品温度控制仅看作是“保鲜”而非“保质”的认识偏差,使消费市场对冷链建设认识不深。
筑食品“冰雪屏障”
本市在全国率先推行《食品冷链技术与管理规范》,将为食品安全质量筑起“冰雪屏障”。同时,有关专家建议市民在生活中也树立起冷链意识,高温酷暑季节是食品卫生问题高发时期,市民尤其要留意食品包装上的贮藏条件妥善贮藏食物;不要去路途太远的卖场购买冷冻冷藏食品,以免长期暴露在常温下,温度回升融化;需冷藏冷冻的食品买回家后,请尽快放进冰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