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伴随伊利、蒙牛乳产品价格的全面上调,中国乳业最终实现了酝酿已久的集体涨价计划。由此,人们“每天一袋奶”的生活方式变得不再轻松。然而,依靠上调成品牛奶价格以缓解成本压力的企业,和原奶收购价得以提升的奶农们是否就此得到了实惠?
牛奶涨价销量锐减
尽管奶价已全面上调,但乳品企业说成品牛奶销售收益甚微;奶农说,养牛压力大,卖奶钱不好挣。那么,从原奶收集到成品分销到消费者手中这一供应链上,究竟谁是最终的获益者?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青城巷的一家超市老板说:“自从涨价以后,液态纯牛奶不比从前那么好卖了。以前平均每天能卖三四件液态纯牛奶,现在也就一天一件。一块钱一袋牛奶的时候,有个小姑娘每天上班前来买一袋,现在也不来了。”
牛奶涨价后最受挫伤的是消费者的购买积极性。据伊利、蒙牛部分直销店经营者透露,液态纯牛奶涨价后,其销售量较以往有大幅下降,但高档奶产品的销售基本保持稳定。
年初,伊利、蒙牛液态纯牛奶集体涨价,上涨幅度达20%。年初38元左右的500克包装伊利利乐枕目前卖到41.4元每箱,以往一元钱一袋的软包装纯牛奶也从年初的1.30元涨到每袋1.40元。
成本上升奶农歉收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察素旗镇的奶农云坚家里养着6头奶牛,在几年前这些奶牛可以给他带来2.1万多元的收入,可去年一年,这部分收入缩水到了1.2万多元。
“大概是从去年开始,像玉米、甘草、秸秆这些主要饲料都涨了差不多60%,100斤一袋的精饲料最高能涨五六十块钱。再加上医疗、水电、保险等费用,成本和提高的收奶价一抵消,其实养奶牛也挣不了几个钱。”
据悉,去年12月低,呼市地区企业收奶价格从1.80元/公斤涨到2.5元/公斤左右,而喂养奶牛的主要饲料玉米的价格从2005年的0.9元/公斤左右上涨到目前的1.80元/公斤左右,每百斤精饲料均有10元到50元的涨幅。总体上饲料价格以80%到100%的幅度上涨。
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分析说:“在全球粮食总产量下降的大背景下,国内粮食价格上涨承受着的极大的压力,同时受农资产品价格上涨和部分地区玉米加工业的盲目发展,饲料价格以80%到100%的幅度上涨。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劳动力也在不断涨价。三五年前内蒙古地区每天三五十元钱的活,现在你给七八十元人家也未必愿意干。既然出外打工更好挣钱,何必去养牛?无形中又添加了一项养牛成本的负担,奶农在这个产业链中投入量最大,收益却最小。”
层层加价稀释利润
“从1.7元/公斤到2.6元/公斤左右,原奶收购价格总体上涨了50%,而企业销售的成品牛奶(主要是中低端奶产品)价格上涨了25%到30%左右,这个中间差额就是一项企业需要负担、消化的成本压力。另外,庞大的销售大军和国内乳品行业里的无序竞争也在损耗着企业的利润空间,使利润率由以往的5%缩减达到现在的2%不到。”
“我国的乳业起步晚,目前还处于成长期,自身发展不成熟,监管体制不规范不完善,使得这一产业链上的利润分配不合理、不平衡。奶农投入最多,回报却最少,企业获得的利润相对还高些,反是处在中间环节的奶站、超市等成为利润的较多获益者。”
目前,伊利、蒙牛等乳品生产企业都是通过奶站收集原奶,奶站从奶农手中以每公斤2.5元左右的价格收购到原奶后,再以每公斤3元左右的价格转手给企业,这其中的差价就被奶站赚取了。而一些连锁大超市对进驻企业诸如进店费、店庆费等各种名目的收费,也在挤压着企业的利润空间。
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在某媒体报道中称:“由于原料奶价格连续上涨,加之中间环节的‘盘剥’,乳品生产企业生产经营液态纯牛奶不挣钱。为此,伊利集团通过调整产品结构,使高附加值产品份额提高到40%。由于高档奶消费群体基本稳定,这才使乳品行业的销售额整体呈上升趋势,企业才避免了亏损。”
那达木德还建议说:“应通过健全技术鉴定标准和行业法律法规、以及引进第三方监测机构,加大对原奶供应、生产企业、奶站、零售商等所有环节的全方位监督,促使国内乳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