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日前公布的食品安全法草案中,有一整章的内容涉及“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专家表示,作为草案的亮点之一,以科学为基础的风险评估将有助于扎紧食品安全“篱笆”。
“前些年发生的苏丹红事件、奶瓶含有毒物质事件等,常常出现不同专家、不同部门的声音不一致,甚至相互打架。结果消费者感到很茫然,紧张与不安会进一步加剧。”上海市食品研究所总工程师马志英说,以科学为基础的风险评估,目前已成为发达国家制定食品安全方针和决策的重要基础,被普遍认可和运用。
根据食品安全法草案,我国将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同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对食品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风险评估。
据分析,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水平滞后,容易导致监管部门在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中“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近年来,部分研究机构、高校也尝试开展食品安全风险方面的分析,但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制度。
食品安全法草案提出,今后,评估工作将由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由国务院授权的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聘请卫生、农业等方面的技术专家组成。马志英说:“我们自己也能作出科学、及时、独立的判断,这样一来,食品安全评估的权威性将大大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度也会大大提高。”
除了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发布风险警示,评估制度还将为食品安全标准的修订,以及相关监管部门的执法等提供科学依据。上海市食品生产监督所顾问、食品安全专家方有宗表示,政出多门,会给执法带来难题;统一标准,将是食品安全法正式出台后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