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瑞士联合银行集团经济学家在最新报告中指出,虽然中国近几年的粮食储备比较稳定,但相比2000年已经大幅减少。考虑到中国地少人多和城镇化、工业化不断提速等现实情况,提升粮食产量的空间已经不大。对中国来说,提升粮食产量的做法也不够经济。报告认为,中国应该在未来逐渐增加粮食的进口,慢慢放弃对主要粮食自给自足的政策。
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采取什么样的粮食安全政策对中国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进出口贸易量的不断增长,粮食进出口数量也逐渐增加,正因为这样,中国长期实行的粮食自给自足政策,近年来受到不少人的质疑。国内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就认为,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没有一些人想像中的那么大。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只要市场在,就不愁买不到粮食。其次,事实证明,从全球范围内看,粮食问题并不是供给不足,而是生产过剩。个人的粮食安全依靠市场,国家的粮食安全同样也依靠市场。
一些人提出通过市场来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这不仅是对自给自足政策的质疑,而且是对国家安全粮食战略的否定。他们的理论依据是,粮食自给自足政策从根本上否定了通过贸易渠道来部分或全部解决国内粮食供给的可能性,而不管中国的农业资源禀赋条件是否具备满足粮食自给的经济可能性,也不管这种自给自足政策会在多大程度上造成农业部门整体效率的损失。自给自足政策的缺陷,是在过分强调或夸大安全目标重要性的同时,忽视甚至否定效率目标对农业和粮食贸易政策的影响。
其实,这些观点主要出自部分学者和研究部门,尤其是国外机构则倡导中国在粮食问题上应实行贸易自由化的政策。然而,国内经济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的观点则是,对于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应奉行粮食自给自足政策,如果不能实现自给自足,仅靠在国际市场上采购,中国人就有可能挨饿。当前国际粮食市场的动荡和粮价的高企,更加肯定了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及坚持粮食自给自足政策的正确性。但与此同时,中国粮食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和有效参与国际粮食市场,仍然是中国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英国《经济学人》日前发表评论说,当全世界都在为粮食紧缺的前景和不断攀升的粮价犯愁的时候,中国似乎无需为粮食忧心。这也是中国的供需平衡和粮价反映出政府力求实现粮食自给的战略政策目标得到体现。的确,近几个月来,由于国际粮价持续高企,为确保国内粮食供应以及抑制粮食出口,政府在短时间内连续推出了一系列宏调措施平抑粮价,有效地保证了我国粮食价格的稳定。
从近期国际粮食市场短缺引发的动荡,以及各国政府的反应来看,中国不可能也不会把粮食安全寄托于动荡的国际市场。因为中国以世界上7%的耕地承担着养活世界上22%的人口的重任,人多地少的国情使得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
当然,有分析认为,中国自给自足的粮食安全战略,并不排斥中国利用国际粮食市场来强化粮食安全。现在,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和人民币汇率升值因素,都为中国参与国际粮食市场提供了较好的背景和工具。而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中国并不反对通过世界粮食贸易自由化的方式来解决粮食问题,但中国人民如果吃饭主要依赖国外,必将受制于人,因为粮食安全关系国家安全,通过实施粮食自给自足的政策,基本实现国内供需平衡,才能保证我们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粮食市场上始终处于主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