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6日电 香港《大公报》6月6日发表评论文章说,近期国际粮价疯涨的同时,中国国内的粮价却波澜不惊,鲜有抬头之势。处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国粮价缘何能够独善其身?究其原因,最近几年中国粮食库存的充裕应是关键。不过,这一答案的给出也许还无法驱散人们的焦虑,中国的粮食安全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文章摘录如下:
二十一世纪之初,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量出现了过剩的迹象。中国也不例外。为杜绝穀贱伤农可能造成的恶劣影响,中国政府自2005年开始推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其核心内容可表述为:一旦粮食的市场价格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无论国有、地方粮企亦或规模较大的私营粮食企业都必须严格遵行最低收购价全力收购。
来自美国农业部的调查数据印证了最低收购价出台后的效果。2005年至今,中国每一年的粮食产量与粮食消费之差均是正数,即中国粮食库存近年来始终保持一定比例的富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4月初也公开表示,中国粮食库存充裕,约有1.5亿至2亿吨。以中国年消费粮食总量5亿吨核算,中国粮食库存比例高达30-40%,远超国际粮农组织建议的17-18%的库存标准。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当初旨在杜绝谷贱伤农的政策幸运地成为了抵御米贵伤民的绝佳利器。凭借可观的粮食库存,2007年以来,中国政府数次通过国内粮食交易市场以最低收购价公开拍卖了一大批小麦、谷物,有效地平抑了国内的粮价。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取消了对粮食出口企业的补贴,并着手开征出口关税。虽然此举难免给人以助推国际粮价的口舌,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国内粮食库存趋紧的分流势头。
当然,国际粮价飙升的同时,国内农户望眼欲穿,期盼粮食价格有所提升也无可厚非。为提振农户产粮、售粮积极性,针对小麦这一粮作物,国家有关部门先是于今年2月和3月连续两次提高了最低收购价,又在5月20日出台了《2008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规定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等六大小麦主产省,自即日起至9月30日,执行今年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
遗憾的是,充裕的粮食库存并不能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高枕无忧。
首先,中国在粮食领域未能实现彻底的自给自足。相比小麦、稻米至少95%的自给率,30%的大豆自给率足以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一大隐患。尤其是,在粮食出口国纷纷限制出口的今天,大豆自给率的偏低很可能进一步危及中国的粮食安全。事实上,近期中国国内食用油价格的跃升便是国际大豆价格猛涨传导至国内所致。预计未来一段时期,世界各主要大豆出口国的贸易保护将对中国国内食用油的产量形成巨大威胁。考虑到食用油需求的稳中有升,其进一步涨价的动力不可低估。
豆价上涨不仅会波及国内的食用油产业,也容易唤起中国农户种植更多大豆的积极性。随着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大豆覆盖,小麦、稻米等粮作物的产量必将受到一定的制约,国内粮食供需的平衡也将相应趋紧。
其次,随着高油价时代的来临,中国粮食安全也将面临生物燃料产能扩张的严重困扰。仅仅两年前,国际油价尚未突破每桶40美元,如今却超过了125美元。
放眼全球,面对疯狂的油价,投产更多经济实惠的生物燃料以替代传统能源的行动日盛。一个明显的例证是,作为生物燃料的一个重要类别,生物乙醇所需的粮作物即玉米被广泛而又无度地种植。这就使得全球半数以上人口作为主食的大米不仅在产量上受到了压缩,就连种植面积也开始遭遇蚕食。因此,油价疯了,米价自然要跟“疯”不止——去年9月,国际米价不过330美元/吨,今年以来,这一价格却跃升为1000美元/吨且动力依然十分强劲。
不仅如此,高油价引发的“输入型”通胀压力还会在第一时间内传导至国内的化肥、塑料薄膜等上游生产企业。尽管中国国内成品油价格倒挂的现象仍在延续,但是,对于生产化肥、塑料薄膜的企业而言,政府的补贴已然鞭长莫及。
从中国自身的角度出发,要解决国内面临的粮食危机,除密切监控CPI走势,科学调节最低收购价格以外,还需注意三点:一、披露粮食库存的具体数据。将各类粮作物的库存透明化、公开化,不仅可以遏制基于涨价预期的非理性需求,也将有助于纾缓当前CPI高企的压力。二、限制出口且压缩生物燃料。考虑到中国自身的利益诉求,进一步限制粮食出口短期内还是相当明智的。三、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国必须建立自己的粮食安全体系,迫在眉睫,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