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商务部导引月饼市场新风:适度包装 节约资源

   日期:2008-08-06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525    

   9月14日是中秋节,虽然还隔一个多月,但已经有人开始为一个月后百姓即将吃到的月饼而有所行动了。

    为摒弃生产陋习,强化食品安全,保障月饼市场供应,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饭店协会、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近日联合向月饼生产、经营企业发出了倡议,其中对节约资源,合理设计和使用月饼包装给予了强调。相关政府部门也正在采取措施,月饼过度包装问题正受到高度关注。

    四协会在倡议书中除要求各生产和销售企业应高度关注食品标识、馅料、添加剂等有关规定和国家标准,向消费者提供安全、卫生的月饼产品外,还要求企业重视节约资源,合理设计和使用月饼包装,提倡有限资源的可重复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商务部7月31日发出的关于在商务领域开展适度包装、节约资源专项工作的通知也谈到了从流通环节制止月饼过度包装问题,并透露商务部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在商务领域组织开展以“适度包装、节约资源”为主题的抑制商品过度包装专项工作。

    商务部已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引导流通企业不生产、不采购、不销售过度包装商品,不搭售无关商品。同时,要积极引导商品生产与流通企业在适度包装、科学定价、合理营销等方面通力合作,充分发挥流通环节对生产环节的引导作用,形成遏制过度包装的良好基础,杜绝过度包装商品进入流通环节。对重点流通企业,要密切联系、加强监督,切实把抑制商品过度包装工作落到实处。

    另据透露,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执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发布的关于规范月饼价格、质量、包装及搭售等行为的《公告》(2005年第33号)、《月饼》国家标准和即将出台的各项标准、规章,指导生产者按照标准要求组织生产,指导商家采购和销售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包装标准的商品。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有关部门将对商品零售场所、饭店(酒店)等经营单位执行月饼等商品包装标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发现违反有关规定生产、销售过度包装商品的,将依法予以下架处理。

    专家指出,中秋节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又首次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月饼是中秋节的重要标志。《月饼》强制性国家标准自发布实施以来,月饼市场整体运行良好,月饼作为传统节日食品的真实属性正在回归,而过度包装是影响月饼回归传统节日食品和普通百姓中秋幸福感受的不良因素之一。在离中秋还有一个多月的情况下,有关部门绷紧遏制月饼过度包装这根弦,及时采取措施,无疑将导引今年月饼市场的新气象——2008年的中秋月饼将因担负起节约资源的使命而更加平实亲民,因而将更受百姓喜爱。(董山峰)

    绿色消费拒绝“美丽垃圾”

    专家建议将经济杠杆、行业自律、消费教育及制定法规结合综合整治

    在北京海淀区新星家园小区内,一环卫工人称:“这个小区内的生活垃圾中有1/3是‘美丽垃圾’。”在北京一些商场、超市也不难发现,30厘米见方的一个大礼盒,打开只有两个15克小药品;西洋参只有几小片,却是大纸袋套着小木箱,小木箱里铺绸布;木制外盒提起来有二三公斤重,层层打开,却发现里面只有400克茶叶。

    “这些包装看上去实在太漂亮了,但留在家里没有用,不丢又怎么办呢?”在一大型超市购物的李女士说,逢年过节,她都会看着家里的礼品包装发愁,有时候,实在舍不得扔,就把它们留下来,但过一段时间后还是“咬咬牙一丢了之”。“美丽垃圾”专指因过度包装而产生的废弃物。包装材料有塑料、纸浆、藤木、金属、玻璃、丝绸等,甚至还用上了红木。精美的水果篮、精致的糕点盒、高档美酒礼盒……都成了“美丽垃圾”,实在可惜。

    过度包装浪费惊人

    北京市环保局一位专家忧心忡忡地说:“过度包装不仅造成了令人烦恼的‘美丽垃圾’,更重要的是浪费了大量宝贵资源。”

    专家指出,过度包装是一种功能与价值过剩的包装,耗用过多材料、体积过大、用料高档、装饰奢华,如果超出了包装保护商品、美化商品的功能要求,装饰功能过剩,那在包装性质上就有夸大和欺诈之嫌。

    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每年产生的近300万吨垃圾中,各种商品的包装物约有83万吨,其中60万吨为过度包装物。全国每年的城市固体废物中,包装物占到了30%。全国每年平均生产衬衫12亿件,包装盒用纸量就达24万吨,相当于砍掉了168万棵碗口粗的树。每生产1000万个纸盒月饼,包装耗材就需砍伐上百万棵直径10厘米以上的树木。

    过度包装迎合虚荣心理

    这些“美丽垃圾”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对消费者来说也不胜其烦,占了空间,拿起来也不方便。

    “美丽垃圾”为何大行其道?其原因就是利用了人们的虚荣心理。一些人觉得包装精美就说明质量好,送礼有面子,从而使过度包装受青睐。尤其到了春节和中秋等传统节日,送礼的消费者更是对有着精美包装的礼品情有独钟。商家迎合这样的心理,市面上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奇特而过度的包装。

    专家建议立法监管

    “包装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在于过度包装消耗过多资源,废弃物还污染环境。治理过度包装,需要将经济杠杆、行业自律、消费教育以及制定相关法规结合起来。”上海市政协委员唐恩余如是说。

    浙江大学环资学院专家沈老师认为,“美丽垃圾”的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环境科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审美学等方方面面。消费者必须改变盲目、虚荣的攀比购物风气和消费观,只买对的,不选贵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商家应该建立良性的、长久的竞争机制,树立良好的经营观念。法律上也必须对过度包装有所规范,不能任由商家借此浪费资源,谋取暴利,侵害消费者利益。

    专家建议,应区别不同重点行业试行制定包装标准;根据不同销售对象和用途,采取精装、简装等不同类型的包装;坚决抵制和惩罚欺骗性包装。同时,从包装设计源头抓起,减少包装材料使用量,鼓励采用可循环、可回收的环保材料。有些瓶罐类包装产品,如洗手液用完之后,应该鼓励消费者购买简易包装、替换包装的液体倒入重复使用,减少包装废弃物。

    企业也应该从用材方面入手,使用可降解塑料、纸制品包装等手段来代替以往奢华精美的包装,使之可重复使用、可再生、可降解。

    商家在包装设计上应该突出环保,加大对包装物回收利用。商家不一定要用奢华的包装来博取消费者的欢心,商品上有特定的环境品质同样能够取得消费者的好感,达到扩大营销的目的,对废弃包装的再利用同样是盈利一种模式。

    豪华包装国外咋管

    法国:精装型商品没市场

    让国人大花“冤枉钱”的豪华包装,在法国很难找到市场。在法国人眼中,包装除了对产品起到保护和说明的基本功能外,更应该注重环保性、安全性和节约性。即使名贵香水,无非一张彩色纸加一个纸袋;如果赠人美酒,不过是酒瓶上打个彩色纸蝴蝶结,美观大方又环保。

    发展包装工业的同时注重垃圾环保处理,是法国发展可持续经济、循环经济的一项长期战略。早在1975年,法国根据当时欧洲共同体有关法规制定了本国处理包装垃圾的条例,1992年4月在此基础上出台新法规要求:包装材料的生产商、销售商以及购买商应共同承担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与再加工的责任,“多制造包装垃圾者就要多承担处理垃圾的费用”。

    据统计,法国每年的包装垃圾达500万吨,其中有近52%可回收再利用。

    美国:欺骗性包装遭严禁

    在美国,不仅联邦法律禁止欺骗性包装,各个州还制定了各自的包装方面的法律。比如,加利福尼亚严禁在包装箱中使用不必要的填充物,填充物不能导致包装体积的增加。康涅狄格州规定,商品的包装不能误导消费者对其质量和数量的认识,包装内的商品质量不能低于政府有关部门对该类产品的标准。明尼苏达州仅允许包装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可以有所差异:在良好商业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量误差;由于不可避免的制造困难造成的瓶内容量的误差。新泽西州规定,商品的净重、体积和食品数量等包装内容有变更时,厂家必须在包装显著位置向消费者作出说明,时间至少6个月。

    日本:零售业须改善包装

    日本的很多小商品常常给人包装精美的印象,但过大或过于豪华的包装并不多见。从今年4月份起,经济产业省还实行了“容器包装再生法排出抑制促进措施”,从包装材料的整体消耗量入手,控制包装逐步缩减。

    根据规定,零售业企业有义务每年制定计划,对商品包装进行改善,减少包装用料。具体内容包括,对商品包装实行收费;减少消耗塑料袋,提倡推广可长期使用的“环保手拎袋”;商品包装力求减轻重量,减小体积;使用大小合适的包装容器;增加散装、量贩;推行简易包装等。此外,每年包装容器使用量超过50吨的企业,必须定期汇报精简包装计划的进行情况。

    德国:生产者有回收责任

    德国人常常互赠小礼物,通常都会用精美的包装纸简单包好。如果收到的礼物暂时不用,便不损坏包装,以便来日转赠他人。在笔者的印象中,注重实效、不喜欢铺张浪费的德国人没有“过度包装”的问题,他们的包装习惯与环保理念紧密相联。

    1991年6月,德国颁布了《避免和利用包装废弃物法》,其宗旨是“避免或减少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原则是“生产者责任原则”,也就是说,生产者负责承担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根据第十二条款规定,要尽可能限制包装的数量和体积,适合被包装产品的必要的安全和卫生要求。

    目前已经4次修改的包装法推动德国在包装废弃物管理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包装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系统。1993年,依据德国的包装法,欧盟也制定了欧盟的包装准则。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