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今年全国夏粮丰收的喜讯,有“中国粮仓”之称的河南省夏粮总产首次突破了600亿斤大关、达到612亿斤,小麦总产占全国四分之一强。在这个省周口市黄泛区农场的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点,今年夏收时创下了平均亩产达631.66公斤的好成绩,这也是河南省万亩连片小麦的最高亩产。
我国夏粮连续5年丰收的实践证明,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关键是要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各级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而根据有关部门测算,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到2010年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须要达到1万亿斤以上。对此,我国已经着力从多个方面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近年来,各地、尤其是粮食主产省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采取综合措施,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集中资金打造粮食核心产区,使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努力构建保障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长效机制,确保了百姓的“米袋子”充实、国家粮库丰盈。
在粮食播种面积继续扩大余地越来越小的大背景下,各地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单产的政策措施。如,将良种补贴、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各类涉农项目,重点向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点倾斜,支持示范点技术培训和物化补贴。省政府或农业厅下发粮食高产创建专项文件,纷纷出台一系列重大财政专项或扶持政策。
例如,安徽省的“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陕西省的“小麦标准化示范工程”、江苏省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示范方”,以及山东省的“玉米千斤省行动”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不少地方还建立了省长指挥田、市(县)长联系点,使高产示范点成为政府抓粮食生产的民心工程、农技人员抓技术推广的阵地、科研人员抓成果转化的大舞台。通过实行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依靠科技挖掘增产潜力,把小面积试验产量变成大面种推广产量,实现了粮食大面积区域平衡增产。
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不久前总结说,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高产创建。“高产创建是我国粮食生产工作思路的重大转变,也是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新途径。”危朝安表示,继续推动粮食生产发展,必须走提高单产的路子。
据农业部专家组对今年夏粮主要作物小麦主产省(区)的测产结果显示,小麦单产构成要素实现“三增”:亩穗数(每亩麦穗数量)平均为31.3万,同比增0.6%;穗粒数(每穗小麦的粒数)平均为29.6粒,增3.1%;千粒重(每千粒小麦的重量)38.1克,增1.1%。
针对粮食生产受农资等投入成本加大影响等问题,农业部门还以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为抓手,进一步扩大配方肥施用面积,鼓励农民多施增施有机肥,从而缓解化肥供应紧张的情况。有关专家表示,特别是农作物秸秆中,钾素含量很高,通过秸秆还田对钾肥是有效替代,可以缓解我国钾肥资源短缺的矛盾。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确定的“三农”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扶持力度,实施粮食战略工程,加快建立粮食核心产区,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供给保障能力。对此,国家确定了大力增加投入、强化和完善农业支持政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等主要措施。
据农业部有关人士总结概括,近年来我国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方面,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得到了加强,而这也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
——提升政策支持能力。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把新增补贴重点放在促生产、保供给上,着力增加技术推广补贴和生产调控补贴。积极争取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强化粮油大县奖励政策。逐步理顺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促进农村金融改革。
——提升资源保障能力。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狠抓耕地质量建设,大力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据有关专家测算,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可使中低产田单产水平提高20%以上。
——提升物质装备能力。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扩大设施农业发展规模,提高设施装备水平。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建设。大力推动农用工业发展。加快构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提高粮食单产,最根本的、最大的潜力还是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加快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生产、科研、推广的协作,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合力,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突出农技推广的公益性地位。
——提升抗御风险能力。牢固树立防大灾、抗大灾、救大灾的思想,制定完善应急预案。着力提高农田排灌能力,大力推广耐旱品种和旱作节水农业;加强病虫害防治,大力开展统防统治和专业化防治;加大重大动物疫病的综合防控力度,强化免疫和疫情监测,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粮食等农产品市场预警监测与信息发布,积极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及供需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