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红牛再一次将“功能饮料”拉进到公众视野。记者通过查阅资料并连续几日走访我市部分商场、超市后发现,“功能饮料”正遭遇未有其名、消费遇冷、品牌减少等方面的“尴尬”。
下架、上架的红牛
2月9日,哈尔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红牛进行查证的过程中发现,红牛饮料罐体配料表及食品添加剂的标注和有关文件的批文并不相符,配料中含有国家不允许在维生素功能饮料中使用的人工合成色素胭脂红等诸多问题。
2月10日,红牛在官网发表声明,声称严格依照《保健食品注册批件》和相关法律及执行标准规定组织生产和销售,且表示“不存在违规添加”。11日,红牛再次发表声明并附上两份说明。
2月10日,济南家乐福超市将红牛饮料下架。工作人员的说法是“超市方面认为红牛添加剂事件存在质量隐患,为了消费者的健康先行下架”,并告诉记者“这次下架是超市的自发行为,并没有收到厂家的下架通知。”此外,乐购、华联市等大型超市也在2月10日对红牛饮料进行了下架处理。
随着几项声明的出具,红牛又重新回到济南各大超市的货架上。记者在家乐福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该超市于13日接到总部发来的内部通知,让全国各地家乐福超市于14日恢复红牛上架。华联超市工作人员也表示收到了红牛厂商有关证明材料和书面承诺,并于13日恢复了红牛饮料的销售。
2月1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报,称根据在北京、山东等四省开展的抽检,未发现红牛有质量安全问题,但是红牛在标签标识等方面存在不规范的问题,监管部门已责令其限期改正。
并不存在的“功能饮料”
记者注意到,目前中国红牛旗下的“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和“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牛磺酸强化型)”两种易拉罐装产品,其外包装正面都标着“功能饮料”的字眼,背面的英文标示相对应地为“functiondrink”。然而,这一点与国外所生产红牛产品的英文标示并不相同。记者了解到,国外相应产品其标示为“energydrink”,意指“能量饮料”。
到底是“功能饮料”还是“能量饮料”?红牛中国官方网站给出的说法是“红牛是维生素功能饮料(在我国《饮料通则》中属于特殊用途饮料类),国外也叫做能量饮料。”然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记者发现“功能饮料”的称谓并不存在。
据了解,功能饮料在我国的兴起大约在非典时期,当非典的恐慌消退后,公众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功能饮料便开始流行起来。一时间,不仅相继出现了脉动、激活、尖叫、他+她、劲跑、维体、力保健、V飙、苗条淑女等品牌,而且大部分产品的销量也直线上升。公开数据显示,2004年,脉动取得了7亿元的销售成绩,激活也取得3亿元的销售业绩。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秘书长赵亚利曾表示,随着上市品种不断增加,销售迅速增长,2004年功能性饮料销售总额从2003年的15亿元猛增至30亿元。一时间,“功能饮料”的称谓铺天盖地。
但是,记者查阅相关国标和行业标准后却发现,无论是GB10789-1996《软饮料的分类》,还是GB10789-2007《饮料通则》,都并不存在“功能饮料”的称谓,只有类似的“特殊用途饮料”的提法。两部国标给“特殊用途饮料”下的定义为:通过调整饮料中天然营养素的成分和含量比例,以适应某些特殊人群营养需要的饮品,包括运动饮料、营养素饮料和其他特殊用途饮料三类。运动饮料和营养素饮料的定义分别为“营养素及其含量能适应运动或体力活动人群的生理特点的饮料”、“添加适量的食品营养强化剂,以补充某些人群特殊营养的饮料”。值得注意的是,当年GB10789-2007《饮料通则》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规范当时比较混乱的“功能饮料”的称谓。据了解,该《通则》已于2008年12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饮料分类中,根本没有“功能饮料”这一说。
记者走访发现,目前除红牛外,其他“特殊用途饮料”的外包装上则没有“功能饮料”的标示。例如,脉动所标示的为“维生素饮料”,而激活为“运动饮料”。
“特殊用途饮料”销售遇冷
“红牛添加剂风波”出现以后,记者连续几日走访我市部分商场、超市后发现,受季节、价格、口味、添加剂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特殊用途饮料”购买人群相对较少,销售情况并不乐观。“产品出事了,肯定就先不买了,虽然现在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通告,还是再等等看吧。”在华联超市,准备选购饮料的孙先生告诉记者。随后,记者采访了多名消费者,过六成的人表示“目前不会考虑购买功能性饮料。”“从以往的经验来看,现在进行户外剧烈运动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相对较少,而功能性饮料的主要消费者就是喜欢运动的年轻人,所以这个季节往往是消费淡季。”一家超市的饮料销售人员告诉记者。
记者注意到,不仅“特殊用途饮料”的销售情况不好,而且货架上的品牌也减少了很多。记者统计发现,目前在大型超市销售的品牌主要有5个,分别是脉动、红牛、佳得乐、尖叫和激活,很难发现以往他+她、劲跑、维体、力保健、苗条淑女等品牌的身影。记者了解到,由于业务亏损,相当一部分品牌已经退出了市场。而在一些规模相对小的超市,则很难发现“特殊用途饮料”的身影。在甘石桥附近的一家统一银座超市,记者发现,除了红牛和大瓶装的健力宝外,该超市并没有在销售其他“特殊用途饮料”。“总体来看,功能性饮料还处在市场起步阶段,存在着目标客户群狭窄和品牌忠诚度低的缺陷。”一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2010年的中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上,曾有一份“功能性饮料市场调查问卷”。据调查结果显示,偶尔购买功能性饮料的人占8成以上,而6成以上的人一个月购买1到5瓶。
此外,记者还发现,目前正在销售的“特殊用途饮料”,还存在着同质化的现象:除红牛外,价格主要集中在3元到5元之间;功能单一,基本上就是补充水分,缓解疲劳;口味基本集中在青柠味和橘子味等几种口味上。而上述调查报告显示,在最看重的因素中,超过9成的人选择了“口味”,如果推出新的功能性饮料,8成以上的人希望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味道”,“酸甜味”和“果味”排在了前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