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食品也奢侈,提升档次还是误导消费?

   日期:2008-08-18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672    

  继国际大牌化妆品、服饰、箱包等进入国内商场后,标着英文、日文、韩文的各种进口食品现在也俨然成了各大超市的“座上宾”,成为奢侈品。很多商家纷纷将进口食品摆上货架,以此提升品位。而国内食品更是争相效仿进口食品的包装,试图卖个好价钱。很多消费者认为,进口食品并非就是价廉物美,披上“洋装”的国产食品更是误导了消费者。

  进口食品紧贴潮流显档次

  超市商品令人目不暇接,而全身裹着洋文的进口食品更是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在杭州及宁波各大超市中,结账通道附近、楼梯拐角处、货架“黄金视线点”等重要位置几乎都被进口商品占据。从进口零食、饮料到进口调味品、罐头食品,商品种类也应有尽有。宁波某超市一位工作人员认为,进口商品能丰富商品的种类,使超市紧贴潮流,提升超市的档次,吸引顾客光临。

  一位正在杭州华润超市挑选进口碳酸饮料的年轻人说,有些进口食品的口味确实比国内产的好,而且包装设计十分独特。她曾经喝过这款碳酸饮料,喝完后瓶子顶端会有一颗小珠子掉下来,很奇特,现在又换了新包装,所以想尝尝是不是口味有变化。

  在杭州、宁波等城市的繁华街道上,不少专卖进口食品的小店相继开业,并且还用办理会员卡的方式吸引年轻人。长期做进口食品生意的胡女士说,从这几年的销售情况来看,市民对进口食品的接受程度一天比一天好了,生活水平上来了,想要“尝尝鲜”的市民越来越多。进口食品被市民普遍接受,这可能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

  由于运输费、关税等原因,进口食品的价格通常比同类国产食品要高。记者在杭州华润超市看到,一瓶进口的300毫升可口可乐120周年纪念饮料售价达20.92元,外观设计成酒瓶样式十分抢眼。0.5升的进口啤酒卖22.9元,而大豆酱、辣椒酱、布丁、果冻等食品都是国产同类产品的几倍,一款145ml的进口麻油价格为22元,而知名品牌的230ml国产麻油是11.7元,还附赠120ml。

  “虽然进口商品的顾客群很小,例如外国留学生想念家乡食品,时尚男女由于好奇而购买等,但超市仍会利用自己的进货渠道引进进口食品。超市销售进口食品,并不是在量上赚钱,而是通过引进新的东西,打造超市的时尚形象。”超市的工作人员说,买这些进口食品的主要是年轻人,有的是为了尝鲜,有的是送人,比较显档次。

  看多买少,处理食品九成“进口”

  为了降低成本和本土化,很多国外食品企业已经将制造基地移到国内,授权国内的企业生产,价格也下降不少。尽管如此,不少超市仍然同时将引进国产和进口的同种食品,并且国产和进口产品价格相差几倍。如一种条形巧克力涂层饼干,韩国产的是23.2元,而同等规格国产的则只需5-7元。

  记者在杭州华润超市进口商品的货柜前停留了几分钟,发现只有少数市民会在商品前停下来打量一番。市民王女士带着孩子正在超市选购商品,孩子被进口食品的精美包装所吸引,而王女士明确表示“这些食品价格太贵,不划算”。市民刘先生则表示:“不知道口味怎么样,怕买回去也吃不惯。”“由于价格偏贵,平常市民一般看多买少。”超市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由于价格较高,而国内又有同类替代产品,因此看多买少成了进口商品货柜前的特色,同时也造成了货品积压。记者看到,杭州某大型超市内一个特价商品处理的货柜上,几乎都是到九月份左右就过期的进口食品。

  高品质、高价位被认为是进口食品的特点,这让商家看到了“商机”。在这些形形色色的进口食品中,不乏利用包装和文字故弄玄虚假扮“洋货”的国产食品。在宁波某大型超市内,一款上海产花生酥的包装袋正面仅用英文、法文和阿拉伯数字标注产品名称等信息。一位正在挑选花生酥的宁波市民说,他不懂外文,若不是透明的包装,我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产品,更不知道它是哪里生产或原料,这样的包装简直是误导我们消费者。

  食品包装“偷天换日”,产地则是国内的巧克力曲奇、低卡糖、啤酒、特加预调酒等食品,总可以在一些大型超市找到。这些产品的包装袋上写着外国名字,利用一些具有外国特色的建筑物、风景、人物等作为产品包装的背景,仅在背面的角落里用较小的字体写着品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

  提醒:购买食品勿“崇洋”

  进口食品不仅价格高,问题也不少。据宁波检验检疫局统计,去年宁波口岸共进口食品1838批次,其中检出不合格食品有201批次,不合格率达10.94%,这些不合格食品中有啤酒、饼干、菠萝等。

  另据媒体报道,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近日公布了2008年5月进境不合格食品、化妆品的名单,又有453批次进口食品、化妆品在进境时被检验出不合格。其中康百力、日清、亨氏、歌顿等著名品牌均榜上有名。而工商部门前不久在绍兴市区一家大型商场的超市内,发现进口食品柜台里一款串烧沙爹鱼片,原产地明明写的是“泰国”,可在柜台的标签上却写“日本”。这究竟是不是名副其实的“进口食品”令人怀疑。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杭州龙游路上一家食品店内的很多国产食品混杂在进口食品中,很多年轻人当进口食品买了回家。一款马来西亚产的杨梅原包装上写的净含量是430克,而原包装左侧贴的不干胶标签上写的则是454克,且配料也不尽相同。前者写的经销商在香港,后者写的经销商在杭州,经销商一变,质量和配料竟也变了。

  宁波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有“洋名”未必就是洋货。根据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食品预包装的标签上必须标示其名称、产地、原料等信息,并且文字和数字的高度不得小于1.8毫米。即使用了洋名,预包装食品仍需要用中文标注其“真实身份”。

  浙江省工商局相关负责人叶建华说:“进口食品价高未必质好。去年浙江省工商局在对进口食品检测中发现,进口食品的合格率是73.3%,而进口保健食品的合格率仅三成多。”

  浙江省工商局提醒消费者,购买食品不要迷信进口和高价,对于营养补充食品,要多咨询、多了解,不要跟风。另外,购买食品应认真查看其包装上的中文标签,切勿盲目“崇洋”,对进口食品可要求经营者出示相关进口证明,认真甄别其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再决定购买。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