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茶叶的故乡,种植和利用茶叶的历史有1700多年,是中国古老的茶区。云南茶树品种资源极其丰富,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茶树植物有37个品种和三个变种,云南所独有的达23个品种和1个变种。大叶种茶是云南特有的优质茶树品种,在种性种质上与全国大多数茶区的小叶种有很大区别,其茶多酚的含量高出小叶种一倍左右。产茶地区自然植被、生态环境保存完好,没有工业、生活污染,农药残留极少,茶园处于自然生态环境,是有机茶、无公害茶的理想生产地。近年来,茶产业发展迅速,云南生产的茶叶出口到香港、澳门、日本、德国、荷兰等地区和国家。2007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达454.5万亩,居全国第一位。茶叶产量达到17万吨,仅次于福建,居全国第二位,比2006年全国第二位的浙江省(2007年茶叶产量16.02万吨)多近1万吨。2007年云南茶叶出口2563吨,创汇1006.8万美元。发展云南茶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均有很大作用。
一、云南茶叶发展历史和现状
(一)茶叶种植
1、云南茶叶产量
云南茶叶产量从1950年的0.25万吨到2007年的17万吨,57年增加了67倍。其中从1950年到1970年用了20年的时间茶叶产量跃上万吨达1.05万吨,从1980年到1985年的5年时间茶叶产量从不足两万吨跃上三万吨达3.11万吨,从1985年到1990年茶叶产量跃上四万吨,从1990年到1995年茶叶产量跃上六万吨,从1995年到2000年茶叶产量跃上七万吨,从2000年到2005年茶叶产量跃上十一万吨,随后2006年茶叶产量达13.82万吨,2007年茶叶产量达17万吨。可以说云南省茶叶产量57年来是从稳定增长到快速发展及近几年的高速增长。
2、云南茶叶种植面积
1990年云南茶叶种植面积240.6万亩,到1995年达246.6万亩,平均每年以一万多亩速度增长。进入新世纪后,2001年云南茶叶面积达260.6万亩,2002年茶叶面积达277.4万亩,2003年茶叶面积达288.3万亩,2004年茶叶面积达302.8万亩,2005年茶叶面积达327.7万亩,2006年茶叶面积达371.3万亩,2007年云南茶叶面积达454.5万亩,其中投产面积为295.5万亩。每年以10多万亩以至40多、80多万亩的速度增长。
3、茶园水利化程度低、单位面积产量低
2007年全省茶园平均亩产仅有57.5千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良种化程度低。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仅有131.5万亩,仅占茶园总面积28.9%,与其他产茶大国相比差距较大,例如,肯尼亚为100%,斯里兰卡55%。水利化程度低,全省茶园有效灌溉面积不足3000亩,占总面积还不到0.1%,阻碍了春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4、茶叶主要产区
全省16州(市)2007年茶叶产量前五位的州(市)分别为普洱、临沧、西双版纳、保山、德宏,产量分别为4.6万吨、4.4万吨、2.5万吨、1.9万吨、1.2万吨,分别占全省的27.1%、25.9%、14.7%、11.2%、7.1%,五州(市)合计占到全省茶叶总产量的86%。
(二)云南茶叶加工
2007年底全省有茶叶加工初制所(厂)4680家,年产量200吨以上的企业有163家,16州市居前五位的分别为普洱43家、临沧40家、西双版纳17家、德宏17家、保山16家,五个州(市)合计133家占到全省163家的81.6%;五个州(市)茶叶加工企业的加工量分别占全省的23.1%、23.5%、16.0%、10.4%、8.2%、,合计占到全省的81.2%。2007年163家200吨以上的茶叶加工企业产值达47.6亿元,平均每个企业实现产值约2900多万元。
1、企业原料来源主要依靠自给
2007年云南200吨以上163家茶叶加工企业收购的主要原料,有92家拥有自己的基地,有63家采起“企业+合作社(协会)+农户”方式、没有自己的基地和合作茶农的企业采取外购原料的只有8家。
2、茶叶加工企业的规模主导作用明显
2007年全省茶叶加工企业(200吨以上)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共11家,其产值占全省茶叶加工企业的62%;产值在5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有10家,其产值占全省的16.3%;产值在1000—5000万元的企业有80家,1000万元以下(200吨以上)的企业有62家。全省茶叶初级产品价格20.26元、综合加工茶叶价格40.99元,年产值5000――1亿的10家企业平均价格是59.2元、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11家企业平均价格达65元。可以看出,茶叶产业的发展关键还是大企业的龙头作用。
3、品牌影响显著增强
随着人们对云南茶叶尤其是普洱茶认识的不断加深,饮用、收藏普洱茶的消费者和生产加工、经销普洱茶的企业越来越多,云茶的社会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云茶产量、销量、价格逐渐攀升,生产企业效益提高,各地在茶叶产业发展中十分注重品牌建设,维护品牌形象。积极创名优茶叶品牌,目前主要茶叶品牌有“下关沱茶”、“龙润”、“永年”和“大益”等多个名牌或著名商标。各地的品牌建设成果显著,名优茶已成为各地茶叶产业发展的拳头产品,特别是“龙润”普洱成为29届北京奥运会的唯一指定茶饮料,为茶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国际、国内空间,增强了企业发展的信心。生产规模扩大,普洱茶品牌呈现出系列化发展趋势,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根据年产200吨以上的163家茶叶加工企业可以看出,2007年各种类别茶叶加工比重为:红茶4.9%、绿茶27.0%、普洱茶61.7%、沱茶2.2%、其他茶4.2%。并且普洱茶的加工产值达65.9%,比产量所占比重提高4.2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思考
(一)科研基础薄弱,精深加工欠缺
目前云南对茶叶的基础理论研究及科技研发远远滞后于生产、生活实践,尤其对普洱茶发酵机理、品质形成机理以及内含物质成分、特征性物质、健康营养价值等,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定量、定性标准。同时,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新产品的开发及提取茶多酚、儿茶素等深度开发产品尚处于孕育起步阶段,全省茶叶产品基本上是初级产品,精深加工产品不足1%,与国内外的差距很大,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二)市场体系不健全,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由于茶叶加工业存在季节性生产、全年销售,库存大,生产周期长,导致资金周转率低,资金处于常年紧张的状态。在当前银根紧缩的形势下,资金紧张的状况进一步加剧,市场体系不健全,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三)小企业多,技术装备落后,缺少品牌优势
2007年云南茶叶加工企业年产量200吨以上的163家企业产值达47.6亿元,占全省的82.1%,其余4517家加工(厂)所(占全部加工企业的96.5%)实现产值10.4亿元、占17.9%。可见茶叶加工小规模企业多,竞争力不强。由于小企业普遍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低。大量的小企业缺少品牌,缺乏知名度,没有竞争优势。
(四)做好茶叶产业的基础性工作,加强茶行业职业品德培养
改造低产茶园,加快无公害茶园和无性系两种茶园建设,抓紧落实茶水配套工程建设,使平均亩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树立公平、诚信的茶行业品德规范,把云南茶叶推从为大众的时尚健康饮品,成为广大老百姓乐意喝、喝得起的茶饮料。
(五)积极应对绿色壁垒对茶叶的挑战
欧盟修订的茶叶中农药最高残留限量,很多都可以说是针对中国茶叶中农药残留过高所提出来的。尽管云南茶叶农残不高,但还是要特别关注农业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加强农药残留和卫生质量监测,积极扩大作为市场准入资格的无公害茶的生产和出口,使茶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六)促进茶文化建设
茶叶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是世界上消费人群最多的饮料之一。科学研究证明,茶叶富含人体有益的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云南茶更具有解油脂,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脾解酒等功效,对降低人体所含的三酸甘油脂,胆固醇,血尿酸等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多饮可以降血脂、减肥,从古老的关于普洱茶药用功效的记述到现代物理、化学研究的药用功效, 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利用。云南是产茶大省,积极推进茶文化建设,发展茶产业,促使云茶在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