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占据国内小包装食用油第一份额的“金龙鱼”所在公司——益海嘉里粮油公司在厦门举行的“第12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出现,一改此前惯常的低调作风。
此前,这一外资企业备受舆论“垄断国内食用油”的困扰。9月初,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最新消息指出,在大豆产业这一“限外令”出来后,该公司已调整发展方向。
金龙鱼降价之辩
8月14日,益海嘉里旗下金龙鱼宣布,下调部分油种零售价格,降幅超过10%,涉及大豆油、菜油和调和油等。受此影响,包括福临门、鲁花等市场主流品牌跟进调价,降幅与金龙鱼相当。
金龙鱼率先降价,虽然受到消费者和政府欢迎,但在业内引发不同声音,“阴谋论”被广泛提及。批评人士指出,外资油企选择在大豆收割前降价,意在低价收购大豆。同时,食用油降价将会导致小企业倒闭或破产,利于外资企业收购兼并。
9月8日,益海嘉里主要负责人接受多家媒体采访,这也是该公司陷入“外资垄断国内食用油”指责漩涡后,首次公开面对媒体。
这位负责人解释,降价主要动力是成本降低,同时,在保持合理利润的基础上,进行降价,也是协助政府控制物价、展现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相反,如果不降价,公司则更有可能被指控攫取高额利润的风险。
他进一步解释,从品牌价值来讲,小包装油每吨利润能控制在500元左右,公司认为对于持续发展是有利的。而当时原料油价格已经在9000元以下,如果仍继续保持2000元的利润(政府此前的限价是10900元),是非常不正常的。
这位负责人认为,即使益海嘉里不降价,其他品牌也会降价。因为市场上已经有大量低价油,某些品牌油种价格已经因原料价格大幅下降而调低。
当时的市场情况是,当小包装油价格出现倒挂时,一些小品牌企业减产或停产,当原料价格回落到有利润时,他们就大量生产。
益海嘉里当时的销售数据也显示,金龙鱼小包装油销量有明显下降。
“抑外扶内”政策应声而出
记者辗转联系上九三油脂外贸公司负责人刘女士。此前,她多次以研究员身份在国内某财经媒体上撰文,指出中国油脂业已经被外资垄断,存在安全风险,并希望政府出台政策扶持国内企业。
“今年东北大豆产量预料将大幅增长,在即将到来的收割期前,国际国内大豆价格、油脂价格大幅下降,惊人的吻合,不得不让人生疑。”她还说,她从益海嘉里有关人士处获知对方准备了30亿美元的资金,准备收购黑龙江大豆。“将前后连在一起,巧合中是否存在内在联系?”
不过,广泛传播的“益海嘉里30亿美元收购大豆”的说法,遭到益海嘉里负责人的否认,“30亿美元足够买下黑龙江全部大豆,传言太邪乎了”。况且,若益海嘉里真有斥资30亿美元收购一事,对大豆价格的影响是拉升,而非压低。
九三油脂刘女士承认,30亿是听说的数据,经过计算自己也觉得有些夸张,当初撰文时确实应该特别注明。不过该研究员坚信,“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面对询问,益海嘉里拒绝口水仗,“我们更愿意讲述这样的事实”。去年10月,业内盛传益海嘉里收购囤积食用油,引发有关部门调查,而调查结果表明,益海嘉里销量上升,库存下跌,并无囤积。
但更多的观点是,外资已经主导了大豆产业,支持这种观点的人包括大豆产业协会。“现在还没有发现垄断的事实。但基本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担心,业内有所担忧也很正常。”中国大豆网总编刘兆福说。
由国内企业主导的舆论,在9月初即迎来胜利,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业内一致认为,《意见》“抑外扶内”,非常有利于国内油脂企业。
“我们理解并遵照政府指导意见。”益海嘉里主要负责人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表示,他曾在国内粮食企业工作,能理解同行目前攻击外资的初衷,即希望国家政策扶持。
食用油巨头紧急转向
国内某油脂企业负责人、原进口大豆风险控制协调工作组组长徐建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意见》的出台,势必对油脂企业的势力产生影响。
据了解,《意见》要求严格控制大豆油脂产能盲目扩张,单个大豆油脂加工企业大豆年加工量达到全国总量15%以上的,原则上不再准予其新建和扩建大豆油脂加工项目。
徐建飞说,这意味着,外资大豆加工企业近年来迅猛的扩张势头将被遏制,进而影响其终端食用油市场份额。
按照业内的说法,国内2012年大豆实际加工量约为6000万吨,目前国内的实际加工量为4000万吨。
徐建飞说,如果《意见》能得到完全执行,未来2000万吨的市场份额将主要由内资企业所有,这对于提高内资企业主导权意义重大。“现在最重要的是,内资企业要抓住机遇,迅速成长壮大。”
数据显示,2007年,内资大豆油脂加工企业产能为4920万吨,占全国的63.9%,实际大豆压榨量1768万吨,占全国的52.0%。
前述益海嘉里主要负责人表示,在《意见》颁布后,公司立即决定放弃原定上马的榨油相关项目。而对于未来发展,他表示,公司将转向研发、农产品深加工,在杂粮、食品多样化上多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