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国内外市场欢迎的福建宁德大黄鱼,近年来因一些不法商贩和加工企业掺假行为,形象受损,声誉下降。日前,几十位宁德市大黄鱼养殖户向媒体反映,当前宁德大黄鱼注水、染色现象泛滥,让地理标志产品信誉受到极大影响,已威胁到整个行业的生存,希望引起社会关注。
据了解,宁德市年养殖大黄鱼近5万吨,产值近15亿元,出口量约占全国的80%,以大黄鱼为主打品牌的水产业撑起闽东地区的产业支柱。2005年4月,宁德市向国家质检总局成功注册了“宁德大黄鱼”原产地标志,授权市大黄鱼协会管理使用,2006年原产地标志统一改为地理标志。2008年7月,统一使用宁德大黄鱼地理标志列入了该市渔业协会大黄鱼加工出口分会管理措施之一。
近年来,市场上大黄鱼注水现象又有所抬头,令业内外人士为宁德大黄鱼地理标志品牌信誉及生存担忧。
造假潜规则屡禁不止
最早爆出宁德大黄鱼注水内幕距今已7个年头。7年以来,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也出台相关惩治办法打击不法行为。同时,针对业内泛滥一时的注水现象,2008年10月18日,宁德40多家大黄鱼经销商和加工户共同签署诚信经营承诺,保证不对其生产、经销的大黄鱼注水,在一段时间内规范了大黄鱼市场。然而一个多月后大黄鱼注水现象又有所抬头。12月9日, 100多名宁德市蕉城区三都镇养殖户就此事给宁德市市长陈家东写联名信,要求政府出面刹住注水歪风。
“我们不注水,卖26元一公斤保本,他们注水卖24元一公斤还能赚。他们卖的价钱便宜,客户都转向他们。”宁德市东富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邦建无奈地说。一般春节前后是销售旺季,如果注水风不能刹住,其他不注水的加工户也挺不了多久,那么宁德大黄鱼又将回归普遍注水销售的时代。
据了解,大黄鱼注水通常采用两种方式:往腹腔灌水和用针头往鱼肉里注水,最早出现的时间大约在2002年。有业内人士称,从当年的一两家注水,到2007年,成为很普遍现象。不法商贩或加工户向养殖户收购大黄鱼,再将注水大黄鱼压价出售或转给更大的商贩,从抢占客源量中牟取利润,形成了“注水-压价-再注水-再压价”的恶性循环链。而处在销售链条最底端的养殖户,成了最大受害者。
“后期跟着注水的养殖户往往是迫于无奈。”宁德市渔业协会秘书长韩承义说,“不注水的养殖户受到注水鱼经销商的压价冲击,被迫也选择注水,因此注水的直接后果是恶性竞争”。2008年12月初,霞浦发生个别注水现象,到12月中旬事态已造成恶性连锁反应。
韩承义介绍说,注水后的大黄鱼增重在10%~20%,注水的恶劣后果一是造成了资源浪费,按1吨鱼需注水费用150元计算,宁德市若以年产4万吨大黄鱼来算,共计需600万元的注水费用;二是延长了加工时间,影响鱼肉质量,口感也变差。通常情况下大黄鱼加工需3~5小时,而注水大黄鱼需10小时左右的加工时间。
“如果大家都在注水,那么整个行业将陷入混乱和无序竞争。所以保持整个行业不注水、正常经营是大多数养殖户的心声。”韩承义说。
信誉与生存面临危机
“如果注水歪风刹不住,我们这些人都没法生活了。”宁德三都镇一养殖户说。
注水现象不仅使正常经营的养殖户遭受经济损失,而且危及行业信誉和生存,还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一再反复的注水现象,正把这个行业推向信誉危机的浪尖风口。
据了解,目前宁德蕉城区大黄鱼整体情况较好,但霞浦县内注水情况比较严重,受后者注水鱼的压价冲击,蕉城区被抢走20%的客源。目前福州的罗源、连江等盛产大黄鱼的县(市)都存在注水现象。
大黄鱼注水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大黄鱼价格下跌。一杨姓养殖户认为,如果没有注水现象,目前大黄鱼价格每公斤可以提高6到10元。这些因价格下跌导致的损失,最终只能由养殖户埋单。
三都澳食品公司总经理林益生认为,大黄鱼是闽东的垄断性资源,最关键的还是做好行业的自身建设。2007年,由于行业管理乏力,宁德大黄鱼出口被亮红牌,全市出口货值仅4000多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20%。
注水歪风不刹,必将毁掉宁德大黄鱼这个品牌。为维护宁德大黄鱼品牌信誉,宁德市渔业协会专门开设24小时举报电话,以最高5万元奖赏举报水产品注水、染色违法行为。该协会还配合执法部门追查非法注水行为。在该协会的协助下,2008年12月21日在霞浦县松山冷冻厂内,执法人员当场查获已注水大黄鱼4.8吨,案值近10万元,并扣押注水工具。
监管难题盼破解
“我们能力实在是太小了。”韩承义无奈地说,“为了杜绝注水现象,协会也做了很多事情,但因为注水惩罚力度小,往往威慑力不大”。
宁德曾查获一起100多吨的注水鱼,但注水者只交1万多元罚金。同时,宁德市渔业协会作为一个民间机构,往往接到举报后再转给执法部门已经晚了。
韩承义说,协会接到举报后,再协同执法部门前往现场查获时,造假分子早已转移了造假工具。
面对目前大黄鱼的注水现状,许多人把矛头指向相关执法部门,认为他们监管力度不够。然而根据有关规定,大黄鱼的养殖和流通涉及海洋与渔业、质监、农业、卫生、工商多个部门,属于多头管理。由于海上监管难度极大,风险系数高,有关部门组织人员到海上执法,都因牵涉人员安全,人力配置,经费、装备投入等现实困难,收效甚微;三都澳养殖区也撤消了海上“12315”维权点,收回监督证,这使得大黄鱼的掺假行为更加有恃无恐。此外,检测设备跟不上,执法政策不完善等因素,也增加了执法难度。
宁德市渔业协会会长陈宇清也认为,历经风风雨雨培植起来的闽东大黄鱼,已经成为一种品牌,是外界认识闽东的一个重要窗口。大黄鱼注水现象,不仅给闽东大黄鱼诚信形象带来重大打击,还会给当地养殖产业造成负面效果,甚至影响整个闽东在外的声誉。从这个意义上说,为闽东大黄鱼打一场“保卫战”迫在眉睫。
有关人士指出,现在沿海县市渔业市场大黄鱼注水现象比较严重,如福州、浙江苍南等地。
“我们用地理标志非常慎重,所选的5家企业都是信誉和质量过硬的企业。注水会把大黄鱼的品牌搞砸了,会严重损害正规企业的利益。”韩承义说。
针对大黄鱼掺假行为,有关人士提出,首先应由海洋与渔业部门牵头,工商、质监、食品卫生等部门给予密切配合,成立一支执法队伍,不间断地对大黄鱼在养殖、流通及加工环节的掺假行为进行打击,实现长效监管;其次,应充分发挥大黄鱼协会、渔业协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舆论监督。
最新进展
宁德大黄鱼注水造假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引起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福建省、宁德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已着手研究出台方案解决大黄鱼造假问题。日前,记者从宁德市质监局获悉,今年春节前后,该局联合工商、渔业等部门针对大黄鱼注水造假现象开展了专项整治工作,共查获注水大黄鱼案件4起,约16吨,案值30多万元。
据宁德市渔业协会介绍,作为注水造假重灾区的霞浦县,大黄鱼注水现象仍然没有受到遏制。霞浦县的注水大黄鱼主要销往浙江温州和台州等地,或者流入温州苍南、温岭等县进行异地注水造假,甚至有浙江企业从宁德市收购大黄鱼,再打上当地品牌后以高价出售,造成宁德大黄鱼声誉滑坡。
目前,宁德市针对大黄鱼注水造假的专项整治工作仍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