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很多挑食问题不算病,但在纠正过程中,“对症治疗”也是没错的。美国著名小儿胃肠专家班尼·科兹纳教授介绍说,目前对于饮食行为问题的分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过,根据他多年的经验,可以考虑将其分为六类,家长们可以逐一对照。
第一类是状态调节障碍,一般出现在新生儿身上。不停哭闹,不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清醒、安静的孩子,很容易因紧张在喂养过程中出现问题。此时,家长一定要首先考虑调节其情绪,而后,挑食、厌食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第二类是互动障碍。这在临床中见到的并不多,如果出现,也多在8个月左右时。这些孩子因为家长的忽视,缺乏互动,所以在视觉以及情感表达方面都存在障碍。如果你的孩子在这个阶段出现喂养问题,建议最好先检视一下自己是否尽到了心。
第三类是厌食症。这种孩子的表现往往是食物摄入不足,持续1个月以上。它往往发生在食物转换期,也就是换固体食物时。此时,孩子除了对食物不感兴趣,对其他所有东西都感兴趣,会到处跑,表现出非常强的自主性,看上去生长、发育都基本正常,但可能存在不规则的睡眠。对这种情况,家长不能满屋子追着喂,否则只能加重他的不良饮食行为。应该首先减少用餐的冲突,不要逼着他吃,其次就要试着引发他对食物的兴趣,并给孩子立好规矩,让他清楚,吃饭时,不允许到处乱跑、乱玩。
第四类是感官上对食物的厌恶。这些孩子通常是对特定一些质地或味道的食物拒绝。这种行为在临床上被称为触觉防御,对有些东西强烈地拒绝,而对他喜欢的就非常偏爱。此时,最好的办法是尽早引入各种食物,使他能够克服对新食物的恐惧心理,但绝对不要用食物去贿赂他,说“如果你吃了什么东西,我就怎样。”
第五类是因为并发有器质性疾病。这些孩子往往在吃东西后,会有呕吐等不良反应,所以他对进食非常害怕,往往是在半睡眠状况下才能吃。这就需要配合正规的治疗了。
第六类是外伤等造成的器质性疾病。他们往往在进食时发生哽咽,或口腔运动有问题、有心血管疾病等。这也需要到医院查明原因并严格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