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中国奶业陷入危机 目前正在走出低谷重新出发

   日期:2009-06-05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582    
  中国奶业正艰难地走出低谷,重新出发。

  农户散养奶牛造成奶源失控,收奶站更是乳品企业的管理断点,但“只摘果子不种树”,只顾抢奶源、抢市场的畸形发展模式才是导致中国奶业遭遇危机的根源所在。

  6月3日,由福建省奶业协会主办的中国奶协会第二届高峰论坛开幕。原本只是一场区域性的行业会议,却吸引来10家知名奶协、知名奶业专家及北京、南京、广东等地鲜奶企业参与。论坛上,一系列话题引起业内人士的热议:国产牛奶到底还能不能放心喝?国家为何叫停无抗奶?中国奶业的出路在哪里?

  中国奶业陷入危机,目前正从低谷走出

  据专家分析,三鹿事件虽已结束,但它给中国奶业带来的严重危机,却至今仍未消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严重挫伤了消费信心,损害了行业和国家的形象。据调查,三鹿事件后,国内消费者信心严重受挫,国产各类奶制品消费者停止或减少购买的占四到六成,民族品牌信誉受到伤害。

  二是乳品企业产品积压,资金周转不开。

  三是奶牛主产区普遍出现倒奶现象,养牛效益下降。由于卖奶难,原料奶收购价格下降,绝大部分散养户亏损,许多地方养殖场(户)出现了卖牛杀牛的现象。

  但随着国家陆续出台《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法规、政策,整顿收奶站和加工企业。各主要乳品企业大力整改,加强管理、堵塞漏洞,加强产品品质控制,在新的抽检中表现合格,消费者信心渐渐恢复。

  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前几个月,全国规模以上乳品企业乳制品产量已恢复同比正增长。

  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只摘果子不种树”的发展模式

  “如果都把原因归结到奶站甚至奶农身上,我认为是打错了人。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抢奶源、抢市场这种传统而又畸形的产业发展模式!”陕西奶协秘书长王伟民在论坛上开诚布公。

  据专家介绍:过去,我国乳业一直是小农经济模式,三鹿集团更是推出“奶牛下乡,牛奶进城”的产业模式,将奶牛分解到农户散养,这一模式由于在宣传上一味强调可以带动农民致富,而被大力推广。然而这种缺乏现代管理基础的散养方式,一开始便埋下了巨大隐患。

  专家解释说:由于牛奶是高蛋白的天然营养物质,散户的饲养环境、挤奶环境、挤奶方法、储存设备、运输方式都难以保证牛奶的质量。

  在这一进程中,为了方便向散户收奶,各地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收奶站,就是从散户手里收奶再转卖给企业。对于乳品企业来说,上游原料奶资源管理处于盲区,而收奶站更是管理的断点。据统计,当时国内主要乳品销售企业的70%—80%原料奶产自分散的农户。据王伟民说,事件前,各乳品企业对奶源需求旺盛,奶价从每公斤2元多一路上涨,在陕西奶源市场上便屡屡上演争抢奶源大战。

  “一头奶牛需要养育两年半才能产奶,而一些企业以每年百倍的速度扩张,他们那么多的牛奶从哪里来?”于是乳业巨头为了迅速扩张抢占市场,将本该投入奶源基地建设的资金,全部用于全国各地疯抢奶源。奶源不足时便什么奶都收,于是便有了人为加入三聚氰胺,而这也正是“毒奶”的真正祸根。

  另据了解,三鹿事件后,福建的长富公司乳品历经国家、省、市质检部门3000多批次严格检测全合格,从未检出三聚氰胺。他们的秘诀就在于:在其他乳业巨头着力市场扩张之际,长富却将80%的资金都投入奶源建设中,成为自建牧场数和奶牛存栏数均列全国前列的乳品企业。

  “先奶源、后市场。这是我们中国奶业人士用血换来的教训。”中国奶协秘书长魏克佳表示。

  “鲜奶”之争未息,真假“无抗奶”又登台

  “从全球牛奶消费来看,巴氏鲜奶一直是世界牛奶消费的主导和首选。巴氏杀菌的意义在于将牛奶中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致病菌杀灭,同时最大程度地保存了牛奶中营养成分,美国、加拿大、日本巴氏奶市场占有率95%—99%,足以说明对巴氏奶安全及质量的认定。”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说。但从2002年后,常温奶在中国以每年40%的速度迅猛发展,使巴氏鲜奶和常温奶比例在短短几年里由7∶3颠倒为3∶7。

  为什么会这样呢?当初一纸来自国家相关部门的“禁鲜令”(规定从牛体上挤下的生鲜乳生产的“巴氏杀菌乳”,不准称鲜牛乳),从此让巴氏鲜奶蒙上不白之冤。

  王丁棉告诉记者常温奶大行其道的另一原因:常温奶包装技术是采用利乐包。其优点无需冷链配置、饮用方便、保质期长。而利乐公司也在中国培植几家专做常温奶的大型企业,成功占领了中国市场。

  就在“鲜奶”之争还在继续误导市场时,如今真假“无抗奶”又加剧了这层迷雾。

  据东北大学教授骆承庠介绍:我国有些地区,由于患乳房炎等疾病的奶牛较多,往往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病牛,以致含抗生素的奶牛较多,原料奶质量受到影响。

  但一些不讲诚信的企业,又花样翻新,在含有抗生素的奶中加入b—内酰胺酶,使乳中的抗生素降解,使检验人员无法查明,以此冒充“无抗奶”。饮用这种奶危害身体健康,后患无穷。也正因于此,此前国务院24号文件,叫停了“无抗奶”称谓。

  而这一做法,却又让“真无抗奶”一并遭殃。上海奶协副秘书长顾佳升表示,去除牛奶中残留抗生素的关键,不在牛奶加工、销售环节,关键还是在源头奶牛养殖、在于奶源建设。

  “如果不根除一些企业,‘只摘果子不种树’的发展模式将导致奶业无法走出困局。”王丁棉表示:“现在,中国奶业人应该重新起步,走正路;我国政府也应从立法角度入手,让走正路的人有路可行,让不愿走正路的人无路可走。”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