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值“三夏”,记者在河南洛阳、郑州、安阳等地采访时发现,这些地区的低产田经过农业综合开发,已经成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在经过农业综合开发的区域内,金黄色的农田里麦浪滚滚,一台台大型收割机忙碌地穿梭在田间。
据农业部信息,截至6月4日,全国已收小麦12708万亩,比前一天增加1706万亩,完成应收面积的36.6%。《中国产经新闻》记者5月底6月初在小麦主产区河南、河北、山东等地采访时发现,由于2009年初各地抗旱及时得力,大部分小麦长势良好,河南的黄河以南地区已经开始大面积收割。
5月30日,记者在郑州西某地看到,这一带原是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区,往年有些耕地只能靠天吃饭。但现在麦田里的小麦穗大粒饱,一片丰收的景象,部分成熟的小麦已经开始收割。村民李大爷正在自家的麦田里往车上装麦子,他兴奋地对记者说:“往年要是遇上旱天就别想收(小麦)了,去年上边来这里搞了农业综合开发,坡上的地也修了提灌站,水可以直接通过地埋管儿流到地里。”李大爷领着记者看了这里经过改造的农田水利设施:一条条笔直的水泥渠道顺着改造好的田间道路通向麦田。“今年一亩地要比往年多收300斤,现在墒情好,收完小麦马上就可以种玉米。秋季种玉米更需要水,这改好的渠能派上大用场了。”李大爷说。
经历过年初的大旱,村民们怎么也想不到一亩地还能有这么好的收成。“在年初的抗旱工作中,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各项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省里动员到抗旱结束,项目区内的小麦不到半个月就全部浇完了。”该镇王镇长对记者说。“这些丘陵坡地往年每亩只能收二三百公斤,因为地不能浇。去年国家投资600多万元在这里搞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造的耕地大约10000亩,不仅减少了农民灌溉的投入,而且平均每亩能增收100公斤。”
据记者了解,经过农业综合开发,显著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提供的数据:1988年~2007年,农业综合开发共改造中低产田5.24亿亩,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4.85亿亩,新增和改善农田除涝面积2.13亿亩。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项目区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94亿公斤、棉花生产能力17亿公斤、油料生产能力45亿公斤。近几年,通过中低产田改造,粮食亩产提高了100公斤~150公斤,每年直接带动约3000万农民直接受益,亩均增收25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