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部委联合出新规,要求企业自产奶源占70%以上,引发乳业市场新一轮洗牌
吃着新鲜粗粮、听着古典音乐、住着干净的牛舍……奶牛们在愉快的心情下产下鲜奶。通过这样规范化作业生产出的牛奶,今后有望大量出现在市民的餐桌上。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后,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13个国家部委联合出台《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提出:到2011年10月底前,乳制品生产企业基地自产生鲜乳与加工能力的比例要达到70%以上。菊乐、新希望等四川龙头乳品企业闻风而动,投入巨资建设大型现代牧场。打着"自有奶源"、"农场鲜牛奶"等字样的鲜牛奶产品争相面市。
业内人士认为,新规提高了乳业竞争门槛,有利于乳品企业对质量的把控。同时,由于建设牛场的成本高、回本慢,必将带来市场的新一轮洗牌,实力较弱的小型乳企业面临被兼并的危险。
大型乳企
小型乳企
争市场加速建牧场
据了解,目前中国的奶源分为散户奶源和牧场奶源两种,只有30%的牛奶来自牧场,另外70%是由散户奶农提供的。"在四川,自有牧场奶源的比例不到20%。"四川菊乐集团副总杨晓东表示,但两种奶源的差别显而易见。散户奶源至少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品质较差,二是质量难以控制,而规范化的牧场则可以避免这些问题。
据杨晓东介绍,四川地区空气湿润,细菌指数高,饲料缺乏,大量的牛饲料需要从北方运回来。养牛成本高、风险大,因此过去很多乳品企业都没有直属奶源基地,宁愿高价收购散户牛奶。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竞争,奶企们不得不转变思路,花重金建设自有奶源基地。
在位于双流县的菊乐昆山牧场,记者看到,牧场共有1000余头奶牛,每一头都有自己的牛舍。它们吃的食物采用全日粮混合工艺,将新鲜牧草、玉米秆、秸秆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调制而成。产奶的时候,饲养员会放一些舒缓的音乐。如果奶牛生病了,将会被带到另一个区域,进行"隔离"治疗。
"这是菊乐的首个自有牧场,去年12月建成投产,日产鲜奶10吨左右,"杨晓东说,第二、第三个牧场正在选址,争取年内开工。
四川的另一家乳业巨头新希望也在加紧自有奶源基地的建设。新希望乳业执行总裁李成云透露,去年10月,他们对旗下的四川洪雅牧场进行了扩容,还对部分拥有奶源基地的品牌进行收购,投入高达2-3亿元。目前,新希望旗下拥有8个牧场、10万多头奶牛,年产鲜奶30万吨左右。"目前,我们在四川地区的自由奶源比例已经达到了70%左右,"李成云说。
而省外乳品企业也在加大自有牧场的建设。如蒙牛决定再投30亿元参股或合作20多个超大型牧场。伊利则将农户、政府、企业组织起来,推行"奶联社"的奶源建设模式,伊利人士告诉记者,今年其将有20个奶联社投入使用。
面临洗牌急找买家
在四川市场上,还有奶奇乐、雪宝、美日等中小型乳制品企业,年销售收入在几百万至几千万不等。在乳业龙头企业进行牧场化升级,抢占市场先机的时候,一些小型乳企则希望寻求"接盘者"。
"我们正在寻找下家,希望被具有实力的大企业收购。"四川一家小型乳制品企业的负责人说,建牧场并非"圈块地,养几头牛,修几栋漂亮的牛舍"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产业体系构建,诸如生态牧场,不仅需要有天然的草场、天然的水源和自然的放养环境,还需要高技术和巨额资金的投入。
该负责人表示,一个1000头奶牛的现代化牧场,需要投入近3000万,和企业一年的总产值相差无几。而如果牧场不能上规模,将无法摊低成本。
"小品牌面临被吞并的危险,而大品牌之间的竞争也将升级,"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之前一些强势品牌进入四川市场时,往往利用雄厚的资金实力,提价抢购奶源。而新规出台后,这些品牌也面临着奶源问题,"乳品企业的扩张将由速度型转变成效益型。"
奶业专家王丁棉认为,很多企业以前没有做过养殖,现在国家要求企业自己办奶牛场,在技术人才和资金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乳品企业不能盲目扩张,要根据自己的加工能力量力而行,要特别注意奶源控制。
鲜奶市场
新一场争夺战打响
乳品企业对自有奶源的重视,也带来产品结构的调整。更多企业将目光聚焦在了鲜奶产品上。菊乐本月就推出了一款名叫"牧场鲜牛奶"的产品,价格比普通鲜奶产品贵了20%以上,剑指家庭高端鲜奶市场。
而新希望乳业更是抛出了争做鲜奶第一品牌的目标,推出了系列鲜奶制品。新希望乳业执行总裁李成云表示,从发达国家和奶业发展趋势来看,鲜奶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北欧国家99%以上的人喝鲜奶,日本80%,韩国88%,而中国只有12.8%。三聚氰胺事件中,城市型鲜乳企业的合格表现让消费者对鲜奶有了新的认识。
业内人士认为,三聚氰胺事件给新希望乳业这样的城市型乳企提供了进入一线阵营的机会,乳业市场的格局极有可能被改写。鲜奶产品的特点要求企业在市场周边养牛加工,有利于区域强势品牌的形成,对于全国乳业布局的合理化也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