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杭州余杭区径山蒸青茶业协会收到了浙江检验检疫局颁发的出口茶叶种植基地备案证书。根据这份证书,该协会下辖的15家企业、总计1万余亩出口茶叶基地全部实现了备案管理。这是浙江局在检验检疫系统首次以行业协会为主体对出口茶叶基地实施备案管理。这也是浙江局利用今年6月1日起正式生效的《食品安全法》的精神,转换思路,创新监管方式的一大举措。
产地困局
浙江是出口茶叶大省,浙江局辖区每年出口茶叶量约占全国出口总量的70%。杭州的余杭区则是全国生产蒸青茶主要产地之一,该区蒸青茶近年来年产量保持在5000吨以上,生产企业25家,产品主要出口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
自去年年底在杭州余杭区建立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以来,浙江局对示范区进行了广泛的指导和支持。同时,该局食品监管人员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
浙江局食品监管处负责人告诉记者,示范区内不同地块土地所有权比较分散,部分企业不具有出口资格,这些企业,特别是初加工企业无法进行基地备案。而当地一些蒸青茶加工出口企业为了寻找符合要求的茶叶原料,不得不从外地引进已备案基地种植的茶叶原料。这一方面增加了茶叶加工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本地以种植为主的茶叶企业也失去了一个出口渠道。而且由于各企业茶园管理模式不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无法做到统一供药、统一施药、统一安全期、统一标准,茶叶原料质量很难保证稳定。
大胆设想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些用于出口的茶叶种植基地统一进行备案管理?既能扩大余杭区的茶叶出口,又能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保证出口茶叶的质量安全。
这时,一个大胆的想法诞生了。能不能在行业协会的统一管理下进行备案,采取统防统制、统购统销的模式呢?这样不但对茶叶原料质量提高有促进作用,也有利于余杭区茶叶原料的整合,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建立了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企业、政府、行业协会都需要对质量负起责任来,能不能在示范区内,对基地的备案方式实施创新?该局有关人员发现新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对于备案主体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出口企业,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养殖场也可以向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备案。
根据政策法规的支持,这一设想立即进入酝酿讨论实施阶段。最终,该局决定在余杭的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内,试行以行业协会为主体,对示范区内15家企业的茶叶基地进行统一备案。
缜密实施
经过广泛调研和走访,与当地政府和协会深入研究探讨实施的细节问题,并经过两个多月的材料整理和现场审核,浙江局在今年6月下旬完成了余杭区蒸青茶生产基地的备案工作,颁发了证书。
事实上,这一步早在建立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时,就已经开始考虑。浙江局分管出口食品工作的领导表示,签订备案录只是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起点。通过检验检疫部门和当地政府、行业协会、生产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提高把关服务效能、提升产业层次、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确保出口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扩大出口才是最终的目的。“保证出口茶叶的质量安全,发挥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的作用至关重要。”
这一创新步伐的迈出,充分体现了浙江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换监管思路,服务地方经济的指导思想。不仅有利于检验检疫部门加强对出口茶叶基地的统一监管,更有利于茶叶基地化零为整,抱团出口取得市场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