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漫步在各大超市的乳品销售点,各式各样的乳酸菌饮品令人眼花缭乱,几乎所有的牛奶生产企业都生产有含乳酸菌的奶制品,而这些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乳业遭受重创。而在整个乳业市场恢复性增长中,乳酸菌饮品成为恢复最快的品类。那么,乳酸菌饮品缘何备受青睐呢!
据了解,益生菌食品备受青睐的原因就是越来越多的人群受到饮食不当导致慢性病的困扰,而益生菌对于肠道菌群调节进而减少慢性病发生的功效显著,让广大消费者真正体会“科学、理性消费”的益处及乳酸菌对自身健康的影响。
益生菌产品形式多样
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乳酸菌分会理事长、浙江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何国庆介绍,乳酸菌虽然涵盖食品、医疗、养殖、环保等多个领域,但是乳酸菌应用最广的还是食品中的益生菌产业。目前在全球食品工业的应用中,投入使用的益生菌已超过20株,益生菌产品总数超过380种。丹尼斯克、科汉森、养乐多、达能、雀巢等成为全球乳酸菌产业的领跑者。在国外,益生菌产品形式多样,包括发酵乳、乳酸菌饮料、奶酪、冰淇淋、蔬菜制品、肉制品、益生菌粉剂、益生菌胶囊等。日本的益生菌产品开发较早且早已形成产业规模。欧洲作为全球最大的益生菌市场,2007年益生菌产业收入达57亿美元。美国益生菌产业市场已跃居第二且增长迅速,预计到2010年该市场收入将超过46亿美元。
起步较晚的中国乳酸菌产业近几年一直保持迅猛发展的良好势头。在中国,80%的益生菌被用于发酵乳制品。含乳饮料、酸奶及发酵乳产品的增长率连续6年高于20%。高速增长的乳饮、酸奶市场为益生菌产业发展带来契机。
中国乳酸菌行业进入转型期
经过连续几年的高速发展,中国乳酸菌行业将进入转型期。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孟素荷分析指出,中国发酵乳、乳酸菌饮料类产品的快速发展,体现了消费者对健康与营养的需求和不同产品品类的取舍,是中国食品产业的进步和内涵的提升。2008年,国内最早主打乳酸菌概念的太子奶集团,在成立11年后,却因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而面临重组,留下大片市场空白。但与此同时,其奋力开拓的乳酸菌饮料市场已被消费者认知。日本养乐多公司在华理性经营多年后,2008年获得高于50%以上的市场增长。这一数字远远高于其在日本本土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正成为全球乳酸菌产业发展的“乐土”,也成为国际竞争最为激烈的战场。
尽管在2008年中国乳业遭受重创,蒙牛乳业的一位负责人称:“三聚氰胺”事件后,在整个乳业市场的恢复性增长中,发酵乳成为恢复最快的品类。其中,益生菌主导的健康诉求功不可没。
孟素荷认为,2009年乳业竞争趋于理性,蒙牛、光明、伊利、达能、娃哈哈等企业目前的状态良好。在太子奶局部退出,康师傅、味全、统一等企业加入后,乳酸菌行业进入产业转型期。
乳酸菌资源有待深入挖掘
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的制作及食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乳酸菌资源。中国辽阔的地域、不同地区多变的自然环境以及加工工艺的千差万别,造就了中国乳酸菌资源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截至目前,许多自然发酵食品的制作仍然沿用几千年的传统工艺,对其中的乳酸菌资源的生物多样性了解非常少,更谈不上开发利用。来自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张和平教授呼吁业界重视中国传统发酵食品中蕴藏的生物多样性各异的乳酸菌资源,并对其进行系统研究。
张和平还指出,馒头工业化生产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馒头发酵过程有乳酸菌和酵母的共同参与,乳酸菌对馒头风味质地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在风味方面贡献要大于酵母,而目前只有酵母发酵剂,乳酸菌发酵剂市场有待开发。
行业的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乳酸菌行业是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它诞生于科学的土壤,也必将发展在中国市场经济的阳光下,成长于道德、法规与科技的雨露中。
何国庆指出,国内乳酸菌行业的标准体系还有待完善。由于国内乳酸菌产业起步较晚,乳酸菌相关研究在广度上可与国外同步,但在深度上尚显不足,尤其是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功能明确的菌种及相关技术研发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有相当差距。
孟素荷呼吁,乳制品企业关注新产品开发的同时,更应关注“发酵乳、乳酸菌饮料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的研究。
要建立公众对益生菌产品的信任,需要全行业跨越品牌宣传的共同行动———公众科普和品类宣传。企业的品牌宣传只有与公众科普同步,才会有更具容量、更健康的乳酸菌市场。而进行公众科普,需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回答产品与人的健康的关联。健康的产品需要良性的发展,更需要科技界和企业界的互补合作,而不能靠急功近利的夸大炒作。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乳酸菌分会的成立及其五年间有效率的工作,显示了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对这一行业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