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花缭乱的大米包装、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短量行为、张冠李戴的混乱标识……不规范包装是粮食市场的一大顽症。相关部门去年7月份开始整治,截至今年8月,对不规范大米包装的整治已有一年,但不规范包装在市场上仍屡见不鲜。其中9.7公斤、24.5公斤等不规范包装仍很普遍。这种现象为什么屡禁不止?这其中到底有什么行业潜规则?近日,笔者深入福州大米市场进行调查。
调查发现,除了眼花缭乱的包装外,大米市场还存在着张冠李戴的不明显标识、掺假等行为。福州大米零售商普遍在品种错标、标识模糊不清上做文章。更有不法商户,私自涂改生产日期,用不干胶标签贴在原包装袋的生产日期。笔者留心观察发现包装袋品种错标泛滥严重,籼米变成珍珠米,丁优米改头换面成泰国香米。消费者不细看,容易中了商家的伎俩,把江西米当做东北米,把东北米当做泰国米。
此外,市面上的掺假问题也相当突出。尤其在泰国进口米方面,一位粮食批发市场的商户告诉笔者,今年来福州几乎不再从泰国进口大米,而市面上也鲜有正宗的泰国米出售。如果是原装进口的泰国米,其外包装上必须得有中文或英文标志,标明产地、品名等信息。这些产品在终端销售时,商家还要提供检疫报告或进口卫生证书等相关材料。
一位曾在福州粮食批发市场工作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向笔者透露,目前福州大米行业监管极为混乱,各大批发商为了抢夺有限的客源,相互打压价格恶性竞争。有些不良商户甚至为牟取一己私利,暗渡陈仓,把一批受潮的大米晾放在仓库里,剔除变黄变霉的米粒,用大风扇整夜直吹,最后重新装上新包装。被吹过的大米不但没有异味,而且重新包装之后出售,价格会高很多。
据了解,这些“变身”的大米是一种变质米,长期或超量食用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米霉变后颜色变黄,由于黄变米会产生毒菌株,因而能使人中毒。
此外,近两年福州交通环境逐渐改善,尤其温福铁路投入使用后,致使一些原来由福州进货的商户自行改从货源城市进货,进而导致福州大米市场粮食成交量萎缩,因此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做起了违法的生意。
由此不难看出,乱象丛生的大米市场出现的种种不规范经营现象,缘由行业内部长期来的恶性竞争的结果。经营者忽视企业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不规范包装到市场上圈钱的行为也背弃企业诚信经营的理念,损害消费者权益,也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而打击这种行为则显得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