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保健酒  北京  机械  白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致力水稻产量的科学研究 他们为粮食而战

   日期:2009-09-30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483    

  新华网湖南频道长沙9月28日电  年近8旬的袁隆平最近有了新目标:10年后,也就是当他90岁的时候,他的超级稻亩产达到1000公斤。

  作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一生致力于追求水稻产量的科学研究,他领衔研究的杂交水稻,亩产从700公斤,到800公斤,再到900公斤。袁隆平总是用跳高运动员来描述自己,不停地给自己设定新的目标。

  时光倒流39年。时年65岁的湖南省桃源县庄家桥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光庆喊出了“人满七十,粮过三千”的豪言壮语,振奋着那个年代的中国人。1975年,李光庆满70岁。新华社的报道说:“他种的五亩麦-稻-稻一年三熟试验田,平均亩产三千一百二十九斤四两。”李光庆是湖南省的老农业劳动模范,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人对他的评价是“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

  让我们把镜头再拉回到2009年。在素以“鱼米之乡”著称的洞庭湖平原上,刘进良在方圆几十里可谓名气不小,他是“全国种粮标兵”,在人均只有一两亩耕地的洞庭湖区,他耕种了近4000亩水田。

  挽着裤管,戴着草帽,益阳市赫山区牌口乡“种粮大户”刘进良在田里忙着刚刚插播的早稻。他买农机具时厂家送的几十面红旗插在地头,迎风招展,颇为壮观。“要是到了农忙季节,农机轰响,人来人往,那场面可是十分壮观!”

  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短缺的问题一直牵动着中国人的心,许多人吃不饱肚子。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全国上下形成了围绕粮食生产战天斗地的精神。这种精神数十年来传承,在农业大省湖南生根、发芽。无论是袁隆平八十有梦,李光庆粮过三千,还是刘进良红旗飘飘,都是对这种精神的诠释。

  袁隆平说,年轻人可能不知道,饿肚子是非常难受的。3年困难时期,每个人吃饭都定了量,总是吃不饱,一天到晚就想吃饭。我那时候在农村实习,根本吃不饱,双脚松软无力。“没饭吃就没能量,那个日子真的很难受。”

  李光庆7岁放牛,13岁打短工、做长工,新中国成立后,才从苦海中脱离出来。1952年,他通过学习吸收其他地方丰产经验,在农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试种双季稻获得成功。后来,通过不断摸索,又试验推行“麦━稻━稻”三熟复种模式,提高粮食产量。

  在几代人的努力下,我国粮食供给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世界粮食计划署(WFP)评价说“中国在仅仅一代人的时间里就实现了粮食安全,中国在这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