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14日电(记者林艳兴、任芳)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把明年小麦各品种最低收购价每市斤均提高3分钱,同时适当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格。这是继今年初国家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最近国内肉、蛋、玉米等农副产品价格连续上涨后,国家再次提高粮食收购价。此前,我国肉价三个月上涨30%,鸡蛋涨到每公斤8元以上的历史高位,玉米突破每吨2000元大关。
国家此番调高粮食收购价再次引起人们对农产品价格走势的关注。国家为何再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农产品价格上涨会否持续?会不会拉动整个物价的上扬?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对此展开追踪,探寻这一轮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来龙去脉。
农产品价格为何连涨数月?
近几个月来,国内小麦、玉米等粮食价格先后涨到近十年来的历史高位,猪肉、鸡蛋等农副产品价格也连月上涨。
记者了解,目前陕西关中地区的小麦价格已涨到近十年的高点每公斤1.86元;玉米价格涨到历史新高每公斤1.52元;江西稻谷价格经过前期下跌后已稳定在1.8元以上。
同期,6月份以来,北京石景山区一家菜市场的猪肉价格从每公斤14元左右连续涨到18元以上,鸡蛋从一公斤6元左右涨到8元以上。常来这里买菜的陈大妈说,最近每天买菜都担心肉蛋价格是不是又涨了,以前给小孙子吃的柴鸡蛋现在一个涨到8毛多,已经一个多月没敢买了。好在这几天普通红皮蛋又跌到了一公斤7元左右,心理才踏实点了。
据商务部监测,前期持续上涨的食用农产品价格已从9月底开始回落,其中猪肉批发价下降0.2%,为15周以来首次下降。国庆黄金周期间,粮食价格保持平稳,食用油价格稳中有降,猪肉、牛肉、羊肉分别回落0.3%、0.1%和0.03%,18种主要蔬菜平均价格较节前一周下跌1.3%。而在8月份,这些城市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指数比前一个月上涨1.9%,其中猪肉平均批发价格、鸡蛋平均零售价格上涨了6.5%和2.7%。
“恢复性上涨”和“季节性波动”,是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对当前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所作的判断。他说,受消费的季节性影响,我国生猪、鸡蛋价格呈季节性波动,一般都是春节或者国庆涨一点,5月份达到最低点。所以最近一段时间,猪肉和鸡蛋价格的变化符合多年来我国市场的季节性波动规律。
“别看现在肉价挺高,其实养猪户刚刚保本,有点微利。”山东省滨州恒瑞达农业发展公司养猪场总经理阮新说,今年4月前后他养猪亏损严重,差点清栏弃养。近期生猪价上了每公斤10元,猪贩每天早晨都给他打电话要猪,他心里才有了底。
屠宰企业的日子也刚开始好过。山东泰安万宝隆肉联厂经理崔传太说,现在工厂日均屠宰量100多头,每头利润约20元,但屠宰量和每头猪的利润也只有2008年前后的一半,远没到行情最好之时。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这一轮我国农产品涨价呈现明显特点:销售环节有波动,生产环节不明显。长期从事生猪养殖的江西上高县养殖大户黎景阳甚至对记者表示,这一轮猪肉涨价持续不了多久,如果国家没有进一步的稳市措施,不排除重新跌下亏本线。
种种迹象表明,这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属正常波动范围。
农产品为何“增产涨价”?
分析这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增产涨价”现象耐人寻味。一般而言,增产降价是比较普遍的市场供求规律,几十年前老舍的名篇《多收了三五斗》早就揭示了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窘境。如今,农产品为何能“增产涨价”呢?
今年我国夏粮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六年增产,早稻产量创出近八年最高水平。虽然8月份以来,东北和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旱灾;但就全国而言,如果后期不发生特别重大的自然灾害,秋粮有望获得好收成。
在此背景下,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导致需求减少,去年底我国玉米、水稻等农产品价格一度大幅下跌,玉米价格一度跌至每公斤1.38元,水稻跌至每公斤1.6元以下。为此,国家在实施玉米、小麦、水稻等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同时,启动玉米、大豆等农产品的临时收储,有效遏制了农产品价格下滑。目前,小麦、玉米价格已达到或接近历史高位,稻谷价格稳定在每公斤1.8元以上。
“今年早稻收成很好,但前一段卖价太低。国家8月份开始按一公斤1.8元收稻后,价格才上来了,估计今年卖稻收入能增加一些。”江西东乡县杨桥店镇农民何风龙刚刚到镇里粮管所卖完他的早稻,就对记者说起了自己的感受。
实际上,早在2006年底2007年初,我国粮油市场就曾由于国家“托市”出现过一轮增产涨价。而今年,“增产涨价”已从粮食延伸到生猪。今年上半年,由于生猪出栏量过大,我国市场猪肉价格连续大跌,一度连续数月跌破猪粮比价的盈亏平衡点,6月份国家启动冻肉储备,扭转了猪肉价格连续下跌局面,带来了连续十五周涨价。
加强宏观调控,稳定市场价格,保护农民利益,是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提高粮食收购价的意图所在。江西省社科院农村研究所副所长尹小健说,这再次表明我国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调控机制日益成熟。在国家的有力调控下,我国农产品价格有望告别“大起大落”,我国农民有望告别“增产不增收”。
尹小健表示,正是当年粮食“增产涨价”保证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我国在2008年从容度过了世界粮食危机,实现了“世界粮荒中国不慌”。从这个方面来说,当前农产品涨价的意义或许在将来显现。“保住了农民的积极性,就保住了我们应对未来各种风险的底气。”他说。
农产品“适度上涨”会否引起通胀?
粮价是百价之基,人们担心农产品价格上涨会否造成通胀。对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日前表示,在农村整体形势很好,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库存相当充裕的情况下,不至于会在农产品上出现大的波动,更不会由于农产品的问题引发通货膨胀。
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8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1.2%,连续第七个月负增长,但其中食品分项价格上涨0.5%。食品价格在CPI中的比重约为1/3,再加上中国最近两次较快的物价上涨都是由农产品涨价引起,社会一度担心农副产品价格连续上涨会诱发通胀。
“粮源掌握在国家手中,粮价在国家掌控之中”,南方粮食交易市场总裁助理熊学华对此表示,当前粮食市场价格不存在大幅上涨的条件,一旦有大的风吹草动,国家完全有能力满足市场供应,有能力平抑和稳定市场价格。
最近市场玉米价格突破2000元/吨后,国家于9月11日宣布按照1920元/吨的起价竞价销售100万吨临时储备玉米,市场上玉米价格应声而落。
孙政才说,人均猪肉消费和鸡蛋消费占每个月总消费量比例并不高,只有4.2%左右。从物价指数权重看,二者价格的变化对CPI的影响不大。
农产品价格适当上涨不但不会造成通胀,反而有利于保证生产积极性,增加市场供给,从根本上稳定市场价格。孙政才说,主要农产品价格不大起大落,应保持农民在种养业有一定的效益空间,这对生产稳定发展、对稳定农产品的供应至关重要。
当然,目前我国农产品价格也存在不少上涨因素,比如经济复苏、通胀预期、流动性过剩、商品市场炒作、国际市场拉动等。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突发情况和各种变数,仍需密切关注。
在日前召开的第三届国际玉米产业大会上,上海东证期货就发布了一个名为《展望农产品长期牛市格局》的报告,强调了农产品长期需求刚性增长、全球流动性充足、基金持仓增加等因素,认为玉米、大豆、大米等农产品价格在近期难以上涨,但在明年有可能会明显上涨。
熊学华说,目前我国的大宗农产品价格走势除大豆外基本掌握在政府手上。后市,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我国粮食乃至整个农副产品市场的价格走势可望在政府调控下“稳中有升”,在当前的高位上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