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瓷餐具(密胺餐具)含有毒物质的消息昨日有了官方说法,国家质检总局称其专项检查中未发现不合格商品,但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却对此有诸多疑问。监督管理部门与行业协会在仿瓷餐具安全性上打口水仗,对从事生产、销售的相关行业,以及消费者都带来了极大的干扰。
仿瓷餐具不仅颜色、图案漂亮,而且耐高温、抗摔性强,不易破碎,在小吃店、宾馆酒店以及学校、家庭中使用较普遍,尤其是儿童餐具中更以外观漂亮、抗摔性强的仿瓷餐具居多。上月,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发布的“八成仿瓷餐具不合格”消息,让诸多消费者瞠目,也引发了超市下架、出口退单的情况。
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消息称,大中型商场、超市销售的“获得许可证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安全指标全部符合国家标准规定”,并指出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不具备检验能力和法定检验资质,该协会此前关于“北京市场八成仿瓷餐具含有毒材料”的推测结论“既不规范、也不科学”.
昨日,记者联系当事人--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副秘书长董金狮,其对国家质检总局的声明做出了几点质疑。
“仿瓷餐具不合格的重点在使用脲醛树脂材料上,因为用这种材料制作的餐具,加热后会对人体有害。但国家质检总局的声明中并没有提到这一情况。”董金狮同时表示,对仿瓷餐具销量较大、问题比较严重的市场和小商品市场,国家质检总局在声明中并未提及。
此外,董金狮解释,此前发布的仿瓷餐具调查结果是委托北京化工大学科研机构检测的,而且经过红外和核磁等多次检测。
国家质检总局是政府监管部门,国际包装协会是民间行业组织,在密胺餐具的问题上,双方各执一词。但双方的关注点似乎有些错位。国际包装协会重在强调市场层面中的不合格问题,而国家质检总局则从正规的商场和超市入手“专项检查”,因此得出的结果自然大相径庭。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1000余家仿瓷餐具生产厂家中,具有QS认证资质的企业有20家左右。但相当数量的仿瓷餐具企业表示,大多数企业的产品是出口的,其执行的是更为严格的“进口国的食品卫生安全标准”。
双方的调查结果似乎都有道理,企业的解释好像也在情理之中,但作为消费者,更需要真实、有说服力的信息。经历了上架、下架的商家,也希望相关信息的发布是在社会监督下的公正权威信息。(记者 吴文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