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山寨”商品已经从手机、数码产品、游戏机等电子行业扩展至饮料、方便面、饼干等食品领域。近日记者走访市场发现,一些“山寨”名酒已经“粉墨登场”,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流通市场。而这些有仿冒之嫌的白酒真的是惠及消费者,还是钻法律空子侵害消费者的权益呢?为此,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山寨”名酒现身市场
日前,本市市场上出现了一款与某知名品牌外观、名称非常近似的白酒产品,如果不仔细观察,很容易误导消费者。采访中了解到,这种“山寨”名酒每瓶的零售价格一般在130元左右,每套/提(4瓶)优惠价为550元,而正版白酒每瓶的零售价要超过200元。这款“山寨”名酒跟知名企业有什么关系呢?为此,记者走访了那家知名白酒企业。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场上出现的外观近似的产品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那些商品存在仿冒之嫌。这位负责人同时表示,他们正在通过法律手段维护企业和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企业真实情况无从考证
那么,这款“山寨”白酒的真实“出生地”在哪里呢?记者按照该产品包装上标注的厂址进行了实地了解,结果并未发现这家白酒企业。于是,记者又登录了工商机关的官方网站,查询该企业的相关信息,没有查到该企业。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产量相对较小,这种“山寨”白酒厂家大多为“空壳公司”,没有自己的生产车间,其产品多委托“作坊”式企业生产,因此其产品质量往往难以保障。令人好奇的是,没有固定车间、没有生产设备,瓶内的白酒又是怎么来的呢?另一位业内人士介绍说,这类“山寨”酒其瓶中的白酒大多来自两个途径,一是略有技术的不法分子自己勾兑;另一个则是购买低价酒后灌装的。无论是哪一种做法,对消费者都是极不负责任的。
仿冒不能因“山寨”而名正言顺
采访中了解到,“山寨”商品在流行的同时也引来了争议,一方面,有的消费者认为“山寨”商品满足了一些中低端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更多消费者认为“山寨”产品常游走在仿造与侵权之间的灰色地带,其质量往往让人难以放心。一些社会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个别产品借着人们对“山寨”的包容,一直在打着法律的擦边球,有些甚至已经突破法律底线,涉嫌侵权。相关执法部门表示,“山寨产品”如果是借鉴其他产品无专有保护部分的形式和内容,没有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可以参与市场竞争。但是若主要部分相近、整体印象相似、普通购买者以普通注意力会发生误认等情况,便涉嫌侵权了。特别是“山寨食品”,还存在是否符合食品卫生等相关法律的问题。采访中,大多数消费者希望有关部门加强立法监管,重视法律更新,不能让个别缺乏质量保证的仿冒食品因“山寨”而钻法律空子逃避监管,从而名正言顺地侵害消费者利益。有关人士提醒,一旦权利人发现市场上存在涉嫌仿冒其产品的商品,可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记者 王绍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