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保健酒  北京  机械  白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调查:35%受访者担心乳制品仍在添加三聚氰胺

   日期:2009-03-30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559    

    后三聚氰胺武汉乳制品消费市场调查

    反映“放心”“担心”“难说”

    受访者各占三分之一

    半年前,三聚氰胺事件沉重打击国内乳制品市场。

    近日,“三鹿案”二审结束,武汉消费者信心尚未完全恢复。

    上周,长江日报开展“武汉乳制品消费市场调查”,总的情况是,31.8%的受访人放心喝奶,34.5%担心,近33.7%的受访人说不清。

    这次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987份。此外还有大楚网1120名网友参与网络调查。

    调查反映:近35%受访者最担心“三聚氰胺仍然在添加”。

    据了解,这种担心与洋奶粉“结石门”事件有关。

    在去年全国性奶粉事件中,进口奶粉避过一劫,并未查出三聚氰胺超标。今年2月以来,多美滋、惠氏等进口品牌频频卷入传闻,称它们可导致婴儿结石。

    日前,国家质检部门经过检验,未发现这些奶粉三聚氰胺超标。市民依然觉得其中有问题。

    网友“雨柔”觉得好心酸。“我家宝宝两岁了,喝了15个月的惠氏”。本月,孩子体检,发现右肾沙样结石。“找惠氏公司,他们说奶粉没事。现在什么奶粉也不敢给孩子吃了”。

    此外,近三成受访人担心:“乳制品制作中消毒不够”,及“前段产品积压过多,厂家可能低价销售过期产品”。

    市民周先生是一家企业的主管,他觉得,“现在企业只是迫于社会压力,勉强应付,过一段时间可能又会出现其他类似事情”。

    研究生林小姐则担心,“奶粉里会不会有四聚、五聚氰胺,或是其他的不安全因素未被查出”。

    网友“楚格”说,“做父母的真不容易,都是把最好的给孩子,希望那些黑心的厂商不要赚这种黑心钱”。

    逾七成市民选购国内知名品牌

    武汉奶业市场浮现新格局

    上周,本报进行“武汉乳制品消费市场调查”,问卷加网络调查表数据显示,七成以上武汉人选购国内知名品牌乳制品,本地产品退居“二线”。

    据调查,73.2%受访者买得最多的是蒙牛、伊利、光明等国内品牌奶粉。此外,13.98%的受访者买得最多的是雀巢等洋品牌乳制品,12.8%的受访者买友芝友、扬子江等本地品牌。

    每10名武汉市民中,会有1位认可以下8个品牌:蒙牛、伊利、光明、雀巢、友芝友、扬子江、美赞臣、多美滋。

    其中,蒙牛的认可度最高,达到52.39%,换句话说,一半市民觉得蒙牛的产品较好。而伊利、光明、雀巢、友芝友的认可度也都达到20%以上。

    超市销售数据证明这一点。

    在中百仓储,2008年,蒙牛液态奶销售额占到液态奶销售总额的53.9%,伊利液态奶占到20.3%。到今年一季度,蒙牛占到62%,伊利则占21%。

    业内人士介绍,几年前,武汉本地乳业品牌友芝友、扬子江、香满楼等,市场优势明显。

    如今,借助武汉本土乳制品牌的资源,建立中部奶源基地,国内品牌渗入武汉市场,已获得全面成功。

    1999年,上海光明乳业收购原武汉海口乳品厂,将“光明”系列产品带入武汉。

    2000年,武汉市牛奶公司与厦门惠尔康集团合资,“扬子江”成为惠尔康扬子江。

    2002年,江苏的维维集团收购武汉香满楼乳业部分股份,植入“天山雪”“飘落”,逐渐替代原有的“香满楼”。

    2005年,武汉最后一个本地品牌“友芝友”与蒙牛乳业合并,“蒙牛”产品大举入汉。

    不久前,武汉九洲乳业(中日)合作有限公司落户黄陂,准备投资1.3亿元,建设高端乳制品加工及绿色乳产业观光基地。统一集团也将在汉发展乳业。

    未来,武汉乳品市场竞争将更激烈。

    湖北唯一未检出“三聚氰胺”

    “扬子江”销量不减

    在本报“乳制品消费市场调查”中,15.23%的市民认可惠尔康扬子江,排在第6位。

    去年,它是湖北唯一未检出“三聚氰胺”的乳品企业。

    昨日,惠尔康扬子江相关负责人介绍,2009年1-3月的销售与2008年同期相比基本保持平衡,扬子江的家庭订奶量在武汉同行业中仍保持首位。

    公司拥有自营牧场,占地2000余亩,饲养4000余头纯种荷斯坦奶牛,规模在武汉不多见,奶源全程监控。

    今年,企业将进一步强化牧场管理,提升奶源质量,并加强生产管理体系,严格把控产品品质。它将定期组织消费者牧场游,另借助社区平台,推广品牌,提升市民对品牌认可度。

    喝奶———“防火墙”当自动升级

    前几天,新的“蠕虫病毒”来袭,没搭理——电脑上的“防火墙”每天自动升级,还怕了它不成。

    喝瓶奶,心里却犯嘀咕:“三聚氰胺”已经被人拿下了,那四聚、五聚什么胺会不会还在里面。

    “前车”不远。2月,“多美滋”、“惠氏”婴儿奶粉被曝引起婴儿结石,全国震动,湖北网友搜集20多个相关病例。

    随后,相关部门拿出检验报告,“奶粉中没有发现三聚氰胺”。网络上,家长们依然疑惑,“这么多孩子出问题,不可能是巧合吧。不是三聚氰胺,难道就不可能是别的”,“为什么就不多检查一下”。

    至今,没有人回答。

    想起去年,三聚氰胺刚爆发时,本市一个乳业会议上的情景。

    乳品企业代表觉得甚委屈,“我们按欧洲标准在检测奶粉,比国家标准还严格,每年新查出的不良物质有好多种。三聚氰胺不在标准之内,我们没查,还要负责”?

    质检部门代表抱怨,不好管。“现在,各个工业园区实行封闭管理,我们要暗访生产企业,很难进得去,不容易发现新问题”。

    一个“三聚氰胺”,上千儿童受难。将来,我们确实没把握,还会出现什么。有关部门,能不能打一点主动仗,做一回事前诸葛,说我们有检查,有科学,必须禁止某食品中的某某成分。

    保证我们饮奶安全的“防火墙”,保证我们食品安全的体系,何时能够像电脑上的“防火墙”,自动升级?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