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实习记者郎振发自北京
近日,国家取消部分东北大豆加工企业补贴成为新一轮大豆收储的焦点话题。
对此问题,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6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认为,现在补贴对企业非常重要,一些企业若缺少补贴很可能将出现生存危机。
另有业内人士认为,现在黑龙江的油脂企业状况比较混乱,“一些微型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可能会干扰大豆市场的正常秩序,国家应该对此进行有效的治理。”
补贴关乎企业生存
据了解,本次国家取消补贴的不是转地储的195万吨大豆的210元补贴,而是新豆收储的每吨160元补贴。
在这次申报补贴的91家大豆企业之中,只有13家最终获得补贴,而另外78家黑龙江大豆加工企业因为“申报的产能与实际不符,国家要进行二次审查”而未能如愿。
那么,160元/吨的补贴对于企业到底意味着什么?九三油脂研究中心分析师邓宏誉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现在每加工一吨大豆的平均利润只有200~300元,“利润已经很低了,如果加上160元的补贴,企业的生存才会有比较大的生存空间。”
王小语也对记者表示,补贴的费用已经和企业的加工费用比较接近,“在企业之间有没有每斤的8分钱很重要,一些没有补贴的企业,很可能在生存上都存在问题。”
海伦市东源制油厂负责人告诉记者,该企业的利润就来自加工费用,“如果没有补贴政策的话,我们肯定会压价收购,有了补贴就可以平价收购。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为了让豆农卖个好价钱,这对豆农和油企是双赢。”
中小油企难有效监管
一位不愿具名的黑龙江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相关部门暂时取消部分大豆加工企业补贴资格的决定有利于整合黑龙江省内油脂企业的混乱状况。“有的小企业积极申报补贴资格,目的就是为了大量收购大豆,当他们加工出豆油或生产出散油之后,有可能会卖到外资企业去。如果这样的话,国家的惠农政策和扶持大豆产业的效果就无法显现,这就等于把优惠给了外资。”
该人士还补充说,黑龙江有的小型油企本身就处于常年不开工的状况。“什么时候拿到国家的补贴什么时候才开工生产;此外这类企业也并不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生产上,可能只生产一小部分,而把余下的大豆进行囤积,然后转手卖给大型油厂。即使他们拿不到补贴,也可能把设备一放去做中间商,游弋在豆农与企业之间。”
当记者问到应该加强监管力度的时候,该人士反问道,“谁来监督,怎么监督?”在他看来,对这类企业进行有效监督非常困难,财务上的凭证对他们并没有太大约束力。“大企业经营状况非常透明,监管相对容易;而对那些小作坊似的油企进行监管很难,这种现象其实已经很普遍了。”
该人士的观点得到部分黑龙江中型大豆加工企业的认同,一位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现在有一些大豆加工企业规模极小,加工能力极差,市场占有率也很低,这样的企业给补贴也没有意义。
海伦市东源制油厂并没有出现在13家获得补贴的油厂名单中,该厂负责人觉得企业很冤枉。“我们的企业在国家粮食局网上所显示的加工能力和实际加工能力不符,系统上显示的加工能力是300吨,但我们通过扩大产能,现在的加工能力已经达到1000吨。目前我们的相关材料已经准备完毕并上报有关部门了。”
豆农惜售造成收购难?
东源制油厂的困难不仅在于没有获得补贴,豆农惜售现象也成了最让他们头疼的问题。
据王小语介绍,今年国家对保护老百姓利益的决心非常足,“这是对农户最大的利好。”
今年的国储收购与去年不同,以往的国储收购是分批、限量来进行的,今年的规定则是完全放开市场,也就是说老百姓只要卖大豆,国储就收,而且收购价格是1.87元/斤。“现在有些贸易商用1.9元/斤的价格都收不上来。豆农的惜售心理是主要原因。”前述东源制油厂负责人向记者坦言,最近收购不太理想,在与部分豆农谈价格的时候,“他们有了1.87元/的底价,普遍认为两块钱才可以出售。”
王小语认为,在国内所用大豆需要进口的前提下,国家还是应该加大对企业的补贴力度。“补贴的方向应该放在在黑龙江形成自主品牌的大中型企业上,让企业形成自己的优势品牌,通过国家政策推动省内油脂企业的整合,形成品牌优势和全产业链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