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徐海霞女士一直对花生油“情有独钟”,每次家里该买油了,她总是会挑选纯正的花生油。
但十几天前,徐女士看到某品牌的花生调和油,在超市里搞促销。“一看每桶价格要比纯花生油便宜将近40元,就买了两桶。”但“东西是便宜了,却总感觉没有原来的花生香味,反倒吃饭后嘴里会有一股怪味儿。”
5月14日下午,在北京石景山区鲁谷路的华普超市内,《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发现,各类调和油占据了货架明显的位置。花生调和油、葵花子调和油、天然谷物调和油、橄榄葵花子调和油等多个品种,涵盖了市场上的主力品牌,有一些还真是价格“低得让人心动”。
而这些调和油的配方更是五花八门,如某品牌的一款花生浓香调和油,配料成分是菜子油、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子油、芝麻油、红花子油、亚麻子油,多达8种;另一品牌的一款葵花籽调和油,配料成分则是葵花子油、玉米胚芽油、芥花油3种,尽管成分标示得清清楚楚,却一概没有注明各成分的比例。
正在选购调和油的李女士仔细比较了几种,最后仍拿不定主意。“包装上都只标出了有哪几种成分,却都没标成分比例,根本无法分辨哪一种更好,也不知道是不是多花了钱就能保证买到好油。”她无奈地对本报记者说。
“夏天的油品特别多,也很乱。”山东烟台一家油脂企业的负责人邹强(化名)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就拿花生调和油来说,促销人员都一般会借助‘花生’当噱头,在她们口中,这比花生油便宜,营养价值却比花生油高很多。”
由于调和油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产品成分配比不用标出来,”邹强说,调和油的成分配比在食用油界一直讳莫如深,从而导致调和油市场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厂家想以哪种油作为促销噱头,就掺点啥油,但一桶油里大多是以廉价油为主。”
北京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油料行业分析师陈丽娜此前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食用植物调和油市场一直是很混乱的,原料比重没有明确划分,一些小型的食用植物调和油企业常常以次等原料充当优等原料,以获取利益。
记者了解到,《食用植物调和油》国家标准正征集意见,并有望于年内出台。这次食用油国标出台后,有可能明确规定调和油配料的比例问题,并有可能被强制要求在产品标签中明示。同时,还要标注原料成品油的加工方式,如“压榨”或“浸出”,标注所添加的香精和香料。届时,市民有望通过看标签知道调和油优劣。
参与食用植物调和油国家标准制订的南京财经大学教授李全根则提醒广大消费者,从营养角度讲,不宜长期食用同一种植物油,市民最好经常变换花样,购买不同种类的食用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