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本来是好东西,甚至在5000多年前刚造出来时,禹王喝了觉得太好了,预见到极可能因其美而祸害后人,就颁布了一道“禁酒令”,不准酿酒、不让国民喝酒,还疏远了酒的发明人仪狄。但是酒毕竟还是流传了下来,“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中国人伦政治型的传统文化,更赋予了酒的功利性特征和“用世”的价值,使之在社会生活中充当重要角色。
但是,任何东西都一样,本身再好,也要看使用者有无坏意。在最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中,对公款吃喝尤其是贫困地区“公务酗酒”的批评颇多。文刀虽利,但却批而不绝。为什么?基层流传一个顺口溜:“接待也是生产力,酒桌上面出效益,李白酒后诗百斗,官员醉了有主意!”这是说他们也身不由己,喝不喝酒、喝什么酒、喝多少酒,关键还在“上头”。还有是怕坏了“规矩”,贫困县清新县的教育局领导们在招待扶贫志愿者时,开了一瓶“人头马”令志愿者流泪停筷,他们的解释是这样才显得热情。没有上档次的酒,好像接待就没有规格。还有是机会难得型的,平时嘴里淡得紧,就等有接待时才“开开荤”,所以盼星星盼月亮就盼天天有“贵客”上门。结果,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江西省上犹县部分党政机关干部借公务接待签单公款吃喝,由于部门经费有限,签单款项拖欠多年未还,导致一些经营业主有债难收,一些下岗职工开办的饭店被迫关门歇业……觥筹交错之间,感情是深厚了,可是时间也流逝了、精力也交瘁了、经费也耗得差不多了,后面的事,也就是工作,也就只能打折了。
在所有铺张浪费的行为之中,吃喝一块是最容易为大家所“理解”的。公款进腰包的不行,进肠胃的还是可以的,不少人还因此响亮地说“我为事业献出了胃”。但是,公款就是公款,是纳税人交给国家用于公众事业的钱,流向个人显然不妥,无论是进腰包还是肠胃。尤其是贫困地区,该用钱的地方多了,平常财政拨款时一分钱还想掰两半使,如果到了吃喝时就大大方方,老百姓能不咬牙切齿?
在中央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确实需要认真治一治公款铺张浪费。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囿于权限,“禁酒令”只能发向贫困地区,但却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即使是对富裕地区、发达地区而言,最起码,再到贫困地区扶贫时,没有宴请、没有酒水时,不会“伤害感情”。
来源:梅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