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热搜: 食品  机械  北京  白酒  保健酒 

17600109315
服务时间 9:00-18:00 (工作日)

牛奶与豆浆的斗争 闪现企业利益谜局

   日期:2007-05-19     来源:中国食品网    作者:中食网    浏览:558    

 
    最近,关于牛奶和豆浆的营养问题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两者时而是亲兄弟,男女老少、强弱胖瘦、春夏秋冬都适宜;时而又分室操戈:男人喝牛奶,女人喝豆浆;儿童喝牛奶,老人喝豆浆;晚上喝牛奶,清晨喝豆浆。等等,让人莫衷一是。

    牛奶与豆浆的营养之争让很多国人不知道到底该喝什么,而几回合学术争论下来,牛奶和豆浆两条产业链的无数企业则收获了属于自己的"营养"。这个过程,与其说学术左右着市场,不如说市场左右了学术。

    牛奶、豆浆渐成公众焦点

    近日,"牛奶有害论"发起者林光常、卫生部首席营养专家洪昭光教授、"斗士"方舟子共同作客国内某知名电视栏目,营养界"三大风云人物"首次聚首探讨养生之道,关于国人该不该喝牛奶的问题再度成为探讨焦点。

    在讨论中,台湾学者林光常一如继往地演示了其颠覆传统的"牛奶有害论",洪昭光教授则坚持以适度、均衡的理念合理养生,方舟子则一上台即给林光常来了个下马威,指出了其演示中的几大错误,令三方争论升级,颇有相互指责之势。在学术争论不断升级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养生该听谁的?牛奶该不该喝?"等问题中陷入迷惘。

    事实上,牛奶的健康之争已不是朝夕之事。广东奶协副会长王丁棉介绍,牛奶的健康之争早已有之,20世纪四五十年代时国际上就讨论过,当时牛奶会损害人体健康的论调被否决。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洪昭光教授也曾表示,牛奶营养丰富,营养结构接近母乳,其营养成分是中国人体内最缺的营养素。中国人应该"每天一袋牛奶"。

    然而另一位著名健康教育专家齐国力教授对牛奶的这些神效似乎充耳不闻,对提倡全民族喝牛奶有点不屑一提,指出其营养价值不及豆浆,并颇有缺陷,搞点折衷,不反对喝牛奶但主张多喝豆浆。最近《发现》杂志刊载西木的文章,列举了大量的科学依据尽数牛奶之弊,旗帜鲜明地反对倡导广喝牛奶,力主喝豆浆。文章认为,牛奶中含乳糖,需靠乳糖酶分解吸收,亚洲超过2/3的人缺乏乳糖酶,国人则超过80%,缺乏乳糖酶就不能消化乳糖,也不能有效地吸收牛奶中的钙,未消化的乳糖累积在肠道里,会发酵并产生气体,引起腹胀、腹泻。

    台湾医学博士林光常更是在其著作《无毒一身轻》一书中多次提及牛奶导致骨质疏松、牛奶不是给人是给小牛喝的、以及牛奶致过敏等牛奶有害论。此外,林光常分别到过深圳、长沙等城市巡回演讲,多次阐述牛奶有害论。

    "牛奶有害论"摧火豆浆产业

    当中国的牛奶制品企业刚刚通过大量的投入,让国人渐渐建立起每天喝牛奶的习惯时,"牛奶有害论"问世了。它带来的结果是,中国牛奶制品企业腰包的膨胀速度开始减慢,而新兴的豆浆产业强劲上升。

    "今年的豆奶粉卖得特别好,特别是最近牛奶有害的评论出现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喝豆奶。"在家乐福、物美等购物广场,促销人员这样介绍。记者看到,现在的豆奶粉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中老年人群,"女士专用"、"青少年专用"的字样也频繁地出现在了豆奶粉外包装上。货架上,除了"维维豆奶"这个老品牌外,完达山、雅士力等以生产牛奶而闻名的名牌企业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豆奶粉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豆浆的不断盛行,利用家用豆浆机自制豆浆因为其方便卫生逐渐被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在很多超市和家电卖场里以九阳等品牌为代表的豆浆机供销两旺。来自九阳公司的数据显示,今年3-4月份北京市场的销售额达到1400万元,比去年同期翻了3倍多。现在全国很多地区都出现断货,尤其北京市场更为严重。据九阳小家电的促销员介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豆浆机。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搭配材料,制作各种味道和营养价值的花生豆浆、核桃豆浆等"花色豆浆",豆浆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一包黄豆才几毛钱,能够做很多杯豆浆,营养又方便,而且可以DIY出很多品种,现在大家都把做豆浆当成时尚了。"一位豆浆机的用户说。

    学术争论变身营销工具

    企业家都明白大众传媒对市场的影响力。也很早就懂得利用传媒扩大市场。几年以前,以蒙牛、伊利、光明等为代表的乳品企业就开始了以大众传媒广告为主要战场的市场争夺。三年前被评为"中国年度经济人物"的蒙牛老总牛根生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就说,他现在关注更多的是把蛋糕做大,而不是从中分得多少。当时他的做法是,与竞争对手联合,通过各种手段宣传喝牛奶的益处,其中包括请营养专家做学术研讨。那时的他可能不会想到,如今来自另一个产业的"抢食者"开始用学术争论与大众传媒相结合的类似手段与之竞争,并已经产生如此强大的市场控制力。于是,在不同利益集团主导下的学术阵营之间,一场牛奶与豆浆的营养之争不可避免。

    专家、学者、营养医生们也心知肚明,他们关于营养学术的不同见解,将产生如何的市场效果。但已卷入其中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本来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的学术争论,慢慢成为不同产业利益群的营销工具。在这场争论中,广东奶协副会长王丁棉甚至建议有关部门制止林光常继续宣传"牛奶有害论"。他一一驳斥林光常博士三大观点后提出,如果让牛奶有害论传播下去,中国奶业将遭到灭顶之灾,奶农和奶企也无法生存。这句话一语道破现在学术争论与产业利益群之间的关联。

    记者手记

    谁在牵着谁的鼻子走?

    在这场争论面前我们看到,都是著名的专家学者,拿出社会调查学和科学实验的不同论据,得出了大相径庭的结论。听谁?信谁?喝啥?恐均有失偏颇!眼下的状况是,学术争论成为利益工具,专家牵着观众走,观众牵着市场走,市场牵着产业走,最后,产业又开始牵着专家走。

    要改变这种现状,根本上还在于国人在饮食习惯上摆脱邯郸学步的窘境,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存在的必有其合理性,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无万人皆宜十全十美的食物。男女老少、胖瘦高矮、贫贱富贵、天南海北,十指不齐,各取所需,各有所好。

    缺少乳糖酶的人自然不宜喝牛奶,其他人饮之亦无妨。一袋牛奶未必能振兴一个民族,但注意周围人群,常饮牛奶者的确有益身体健康,特别是老年人。80%的国人喝牛奶就拉稀,数字总感夸大。豆浆虽然价廉物美,但也有很多人口感不适应。都提倡喝酸奶,可它只能冷饮,不能煮热,故老人、冬天及胃寒者就不宜。总之,牛奶也好,酸奶也罢,豆浆亦然,均宜因人而异,长期共饮,优势互补。

    这样说来,归根到底,消费者手中的红线牵动着所有的人。指责专家学者和企业都没有用,为自己做好选择才是对他们最大的牵动。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Copyright©2004-2024 中国食品行业网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新手帮助  |  信息发布规则  |  版权隐私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