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大幅下降的茶叶残留,近两年出现反弹,这是值得高度警惕的。”6月9日,出席全国茶叶清洁化加工高级论坛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在列举了他所掌握的大量调查统计数据后,发出上述忠告。
茶叶残留是指:因处理不当,土壤、水、大气、人、环境及农药中有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残留在茶叶上。
在陈宗懋看来,没有一个农产品像茶叶与文化结合得那么紧密。很多发达国家都在研究茶的好处,英国街头甚至有这样的标语:“为了您的健康,喝几杯茶”。在我国,多学科介入的科技创新拓展了茶产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因此,需要精心维护茶产业这个朝阳产业。
陈宗懋分析,茶叶残留“反弹”的原因主要是:因茶叶销售量持续增长,一些地方就出现了“萝卜快了不洗泥”现象——或不按标准喷药,或茶叶上的农药还没过安全期就开始采摘;相关部门对茶叶残留的管理有所松懈。
茶叶残留“反弹”,已产生严重后果:去年,我国茶叶出口量在持续增长5年之后首次出现下降,而农药残留被屡屡曝光,直接损害了我国茶叶在国内外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作为长期从事茶叶残留研究和检测工作的专家,陈宗懋认为,茶产业的发展方向是:绿色、健康、安全、优质。遏制茶叶残留“反弹”,应采取以下措施:
对茶叶生产进行从土地到茶杯的全过程清洁化管理,不能只抓农药的科学选择和喷洒这一个环节。比如,一些地方利用茶园搞观光农业,而茶园不宜进出大量车辆。因为,汽车尾气中含有的高量的铅会污染茶叶。另外,焚烧垃圾、塑料一定要远离茶园。否则将漂移沉降。各地污染物的来源不同,关键控制点不同,应从本地实际出发,确定管理重点。
用精细农业的理念来管理茶园。有的农药的用量是0.1克/亩,相当于人吃药,如果靠“毛估估”,抓一把就洒,残留怎么会不超标呢?有人认为,有残留的茶叶,人吃了一时也不会发作,等到发现问题时也追究不到自己的身上。实际上,现在发现,农药残留会引起急性中毒,特别是小孩。因此,应重视“每日允许摄入量”,还要重视“急性参考剂量”。前者会引起慢性中毒,后者会引起急性中毒。
提高茶叶的产业化程度。英国不产茶,而英国“立顿”茶却无人不知,我国茶业恰恰缺少这样的知名品牌和大企业。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很难做到减少农业化学品的使用,走综合防治之路;尽快接轨国际标准;对种植、养护、加工、包装等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因此,与其一味指责人家的绿色壁垒,不如花大气力抓信息互换、营销整合、品牌打造,推广标准化生产,提高检验检测水平,提高产品质量。这既有利于突破绿色壁垒,也有利于提升产品档次,促进茶农增收。
要像抓外销一样抓内销产品质量。尽管欧盟、日本等提高茶叶农药残留的控制标准,增加对进口茶叶中非茶类杂物、重金属、放射性物质、黄曲霉素和微生物等项目的检验,我国茶叶出口总体形势不错,这就证明我们完全有能力提供安全卫生的食品。但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不能对外不对内。如果抓出口一丝不苟,抓内销马马虎虎,不仅有损国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会影响茶产业的发展。
陈宗懋还提醒消费者,检测证明,中、高级茶叶的农药残留率明显低于低档茶叶。因此,如果有条件,还是以喝好茶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