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酒类产品——黄酒来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无疑是一次绝佳的展示机会。日前,浙江绍兴古越龙山的第一批供奥运4个品种、共370箱优质绍兴黄酒起运北京。
为确保奥运会食品的质量安全,绍兴检验检疫局作为主要监管部门全程参与了对该批奥运食品的监管。作为绍兴地区重要的出口敏感商品,对出口黄酒的监管始终被绍兴局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绍兴黄酒新征途中迈出的每一步,背后都有检验检疫人付出的辛勤汗水。
建设原料源头监督机制
一直以来,绍兴黄酒是绍兴出口的龙头产品。近两年,绍兴黄酒行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产值、利润等各项指标的增长率都在20%~40%左右。面对这样一个承载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和国际美誉的传统行业,绍兴局在精心呵护之余,认真思索着黄酒原料监管的新思路。
绍兴黄酒之所以醇香悠远、甜润舒怡,其所用原料之精是主要原因之一。精白糯米和麦曲,更是被喻为绍兴黄酒的“肉”和“骨”。为了确保原料安全,绍兴局在2006年就开始帮助出口生产企业开展原料基地建设。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摸索,绍兴黄酒原料基地建设模式已基本趋于成熟。从今年起,绍兴局在出口绍兴黄酒行业中全面开展酿造原料基地的检验检疫备案工作,要求2008年冬酿出口绍兴黄酒的糯米原料必须来自备案基地,2009年冬酿的小麦原料应来自备案基地。同时,要求企业对备案种植基地实施有效管理,每个备案基地必须配备植保员,种植基地农药必须实行统一采购、统一保管、统一使用,严禁使用我国法律、规章及进口国或地区禁止使用的农药。
针对部分企业一线植保员专业知识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管理经验的难题,绍兴局联合中国水稻研究所和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举办了一期出口黄酒原料基地植保员培训班,集中为企业植保员讲解出口绍兴黄酒原料基地的相关条件和要求。
帮扶企业提升酿造工艺
酿造工艺是绍兴黄酒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程序。“绍兴黄酒的酿造工艺精细而复杂,以前我们认为酿造工艺是越自然越好;但随着国际上对食品安全卫生的要求和门槛越来越高,对传统酿造工艺提出了挑战。”一位出口绍兴黄酒企业的负责人感慨道。为此,绍兴局千方百计帮扶企业在现有酿造条件上对工艺流程进行改造和提升,确保工艺流程更加安全、卫生。
以已经进行改造试点的绍兴大越酒业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在绍兴局检验人员的悉心指导下,将一个车间进行隔离作为专门的出口酿造车间,并对其原有的设施和布局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浸米罐进行了再次搪瓷化处理,浸米罐上方加盖了防护措施,防止露天敞口浸米;压榨间及煎酒、清酒间改造为清洁区,设专用的卫生通道;车间吊顶采用无毒、不易脱落的材料,并改造为半尖半平式的扣板吊顶;车间地面使用平坦的大理石铺制,墙壁使用易清洁的白色瓷砖装修,内窗台的台面与水平面成45度角斜坡并加贴瓷砖;车间出口及与外界相连的排水口进行了改造,安装防鼠、防蝇、防虫设施等。
“经过改造处理后,我们的出口酿造车间成了‘厂中厂’,安全卫生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做到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绍兴大越酒业有限公司俞董事长如是说。
为黄酒建立质量“健康档案”
绍兴黄酒讲究的是“越久越醇、越醇越香”。许多原酒的储藏时间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因此,为每一批出口的黄酒建立质量“健康档案”,也就成了促进黄酒出口量稳定增长的重要保证。
绍兴局历来十分重视可追溯体系建设。在今年出口黄酒行业的软硬件改造提升中,绍兴局进一步把明确产品身份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不但督促企业加强溯源管理,而且还要求企业按浙江检验检疫局《出口食品注册登记企业生产质量管理建档要求》建立企业质量管理档案,各项记录至少保存3年。出口库存基酒要求建立电子档案,并每年酿造结束后向检验检疫局备案。同时,要求企业建立专门的外贸酒储存仓库,出口酒酿造用糯米、小麦原料单独存放,与内销酒进行有效隔离,解决内、外销酒混同造成的产品识别上的难题。
在检验检疫部门和出口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尽管面临国外苛刻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今年上半年,浙江绍兴黄酒出口量达7596.7吨,货值1143.8万美元,货值同比增长10.4%。